2018年10月5日 星期五

興德週報第732期

§校長隨筆§

為因應12年國教將於108學年度開始實施,自去年10月份,在葉興華教授指導下,定位以雙核心(閱讀及資訊科技為工具)來深化三主軸(民俗體育、小田園以及未來新增的探索體驗課程),開始檢視、調整、發展未來興德課程,而引領學校經營發展的學校願景應與12年國校新課綱產生有價值的連結,課程發展才有其脈絡與方向。
「自在、生活、e起來」為興德國小全校共識之學校願景,其內涵乃期盼學生在親師生共同的努力下能健康快樂、合作學習、積極進取,進而感恩惜福。此願景係校務經營策略之擬定與執行之基礎,引領學校之目標與發展。為因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實施,本校願景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理念之關係,有必要加以檢視。
十二年國民教育之課程之理念為:「乃是以『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為願景,其課程發展本於全人教育的精神,以『自發』、『互動』及『共好』為理念,強調學生是自發主動的學習者,學校教育應善誘學生的學習動機與熱情,引導學生妥善開展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各種互動能力,協助學生應用及實踐所學,體驗生命意義,願意致力社會、自然與文化的永續發展,共同謀求彼此的互惠與共好」。此理念與本校之願景內涵不謀而合,但二者如何進連結以彰顯十二年國教之理念,並引領本校之學生學習與校務經營乃修訂之主要目的。
本校將原來的願景與十二年基本國民教育課程之理念進行連結,連結後之願景及其內涵說明如下:
一、自發悅自在(learn of):
本校具「小而美、小巧、小而溫馨」的特色,如何成就每一個孩子向來為校務經營所重視,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自主學習動力的激發為首要。唯有維持高度學習動機與意願,才能累積孩子的能力,但在學習過程難免遇到困難、挫折,若能以自在的正向態度面對挑戰,則必有收穫。所以「自發悅自在」重視的是在學習活動中能主動參與,保持好奇心,勇敢探索體驗,能享受學習,進而培養有意願、願嘗試,能超越自我的學習者。
二、互動e起來(learn from):
本校在「小而美、小巧、小而精緻」的特色下,師生間、學生彼此間互動頻繁關係密切。在變動快速的社會下,運用各種學習管道、從不同的人員間的交流互動中學習乃重要之學習趨勢。故,「互動e起來」著重於引導學生能運用科技、探索體驗,及同儕互動合作等多種方式進行學習,從中建構自己的知識與學習策略,進而奠定終身學習的基礎。
三、共好樂生活(learn for):
本校「小而美、小巧、小而有效能」的學校特色讓興德充滿「善」是親師生溫馨、快樂的大家庭,而這股「善」的動能必須要擴展方能營造更美好的社會。因此,「共好樂生活」鼓勵學生勇於展現實踐所學,進而幫助他人亦自己生命智慧,成為高品質的社會公民。
十二年國民教育之課程乃是以「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為願景,強調動機、意願之培養;重視知識、方法之學習;關照實踐、活用,本校期盼藉由調整後之「自發悅自在」、「互動e起來」、「共好樂生活」願景,引領人性尊重、全人發展、績效管理為校務經營之理念,期盼每一個孩子都能「自發悅自在、互動e起來、共好過生活」,成為具備未來競爭力的世界公民。
經過近一年的討論分析,本校將原來的願景與十二年基本國民教育課程之理念進行連結,並且已陸續發展完成閱讀、小田園之課程架構,接下來仍須努力研發資訊、民俗體育及探索體驗課程,並且修訂本校綜合活動領域自編課程,且設計彈性學習課程。萬事起頭難,我們已穩健踏出新的一步,未來仍需要全體教師共同合作才能成功,讓我們一起努力,攜手向前邁進!


2018年9月27日 星期四

興德週報第731期

§校長隨筆§

新加坡植物園空間建置與設施規畫除了有其歷史背景與實用考量外,透過導覽人員的介紹與深入了解,新加坡植物園也很重視資源整合運用:

一、在參觀過程中,部分建築如「陳溫祥霧室」、「陸婉平鳳梨館」皆以贊助人命名,許多雜交蘭花亦以造訪之各國元首姓名來命名,除表彰贊助人熱心公益之義舉,亦可凸顯該園特色與績效,資源引入與整合得以永續發展。

二、除在官方網站介紹外,園區皆有歷史背景說明,相關國家遊客能透過故事與植物園產生連結,將建園歷史、建物與捐贈物化身為觀光資源。

三、充分了解老樹是新加坡的自然遺產,也是花園城市的重要綠色地標,除了政府預算外,仍積極尋求外部資源,並擇定急迫性計畫整合運用,例如與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HSBC)合作,成立保護老樹基金,以進行保育老樹相關計畫。

四、新加坡成為花園城市之關鍵在於道路樹木都來自新加坡植物園,並以蘭花栽培技術支持
扶助相關產業,不僅充分利用資源,也是社會國家的資源提供者。


新加坡植物園同時兼具研究、環境教育、休憩、資源永續利用、開發等多重功能,以都
會型植物園來說,教育、遊憩與運動功能更被強調。以教育來說,新加坡植物園園區內的格
巴拉斯兒童花園是亞洲第一個專門為兒童設計的花園,以探索和遊戲來培養兒童對植物與大
自然的熱愛,同時也針對「低年級與幼兒園」、「中年級以上」的孩子提供不同程度的體驗學習課程;園區也提供教師專業成長的課程,分享園區知識與訊息,鼓勵老師將孩子帶到園內,老師可以為孩子設計學習方案,可看得出該園對教育的重視。

就空間設施規劃來看,植物園可說是一本與植物相關知識的百科全書,不同於一般書本僅能平面閱讀,適當的空間規劃可以促進植物園的教育功能,提供學生與遊客學習的素材,所以三度空間的感官體驗(或塑造空交錯場景的四度空間時)就很重要,讓孩子進行視、聽、嗅、味與觸覺的五感體驗來進行探索,這種學習經驗會更加真實,更為有效。新加坡擁有高度的科技與設計能力,如能結合教育專家,進行軟體提升,如解說牌周邊的特殊環境、植物、氣味與聲音輔助或結合聲、光互動,應可有助於引起孩子與遊客注意,更能主動親近植物,認識植物;再者,也可在美感教育思維下再精進,諸如導覽圖與解說牌之造型、色彩設計,甚至在安全前提下,步道動線設計驚喜感、鋪面起伏韻律感與步道寬度的變化感,都是未來可以參考的。

新加坡植物園無論在歷史、景觀、研究與教育推廣等皆有其獨到之特色,我們以教育的角度深入觀察討論,其軟硬體之規劃、維護與使用確有值得借鏡之處,在空間景觀規劃設計中除結合歷史、融入地景、人文價值考量外,也重視教育功能之實現。臺灣戶外教育場域硬體設施規畫除可借鏡新加坡作法與思維,在軟體的導入亦可多考慮教育需求,讓孩子與遊客透過軟硬體的有效的整合,能主動浸潤在學習中,並達到休憩與運動的效果。

2018年9月20日 星期四

興德週報第730期

§校長隨筆§

校長隨筆
暑假期間,利用工作空檔走訪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文教設施與學校,對於硬體設施規劃、教育推廣與休憩功能留下深刻印象,茲節錄部分參訪紀錄與心得分次與大家分享,本週先介紹新加坡植物園空間建置與設施規劃。
新加坡植物園成立超過 150 年的歷史,有其歷史上獨特而重要的地位,同時以成為一流的園藝設計與熱帶植物研究中心為願景,持續進步,發展為新加坡的驕傲。新加坡植物園地處新加坡市區,位於克倫尼路 1 號(北緯 1 度 18 分 55,東經 103 度 48 分 58),面積有 82公頃,除培植四千多種的多年生植物外,亦含 58 棵受保護珍貴樹木,除了提供市民與遊客休閒遊憩之外,也重視推動環境教育與學術研究。

新加坡植物園的概念始於 1822 年,博物學家史丹福.萊佛士爵士在康寧堡設立第一個「植物學實驗花園」,主要目的在研究該地區有潛在經濟價值作物,如水果、蔬菜、香料等。

至 1859 年,政府以地易地,換來 32 公頃的東陵的土地,並交由農業園藝學會規劃與設計,勞倫斯.尼文(Laurence Niven)園長和景觀設計師將植被茂密雜亂的區域改造成一個英國風格的景觀公園。1874 年,由於農業園藝協會資金不足,殖民政府接管了植物園,在這個時期,植物園開始進行收集、培養、試驗可能有用的植物,以促進新加坡的農業發展,最早和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引進、試驗和推廣橡膠,這也使馬來西亞後來成為了世界上天然橡膠的第一大生產國和出口國;而另一個成就是發展蘭花產業配種雜交技術,使新加坡之後成為了世界頂級的花卉交易中心之一。1942 年至 1945 年,日本佔領新加坡, 新加坡植物園也改名為「昭南植物園」,但相關研究工作仍持續進行,二次大戰結束後,日本把植物園的所有權交還給英國,而後,新加坡植物園在新加坡獨立初期的多項「綠化新加坡」運動和「花園城市運動」過程中,都扮演重要且關鍵的角色。Kiat W. Tan 博士於 1988 年就任園長後,在教育,保護和研究中心的願景的指導下,進行總體規劃,將植物園改造為兼重推廣教育、學術研究與休閒遊憩特色的新加坡地標。2015 年 7 月 4 日,第 39 屆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宣布將新加坡植物園列為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新加坡植物園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上第一個和唯一的熱帶植物園。

新加坡植物園分為三個核心區域,由北而南依序為:武吉知馬遊覽區、中心區和東陵區。

除了位於中心區的國家蘭花園需要購票入內,其餘區域均免費開放。武吉知馬區以自然景觀為主,包括了生態花園、生態湖、雅格巴拉斯兒童花園、葉花園和藤架園, 其中生態花園專門收集東南亞的各種經濟植物。值得一提的雅格巴拉斯兒童花園是亞洲第一個專門為兒童設計的花園,以「地球上的生命取決於植物」為主題,透過完整的自然學習環境,以體驗與探索學習深入了解植物和環境的生態;東陵區主要由植物學中心和天鵝湖構成,這裡也是新加坡植物園草創時的行政中心與實驗室,著名的歷史博物館、植物圖書館、標本館都在此處;
中心區西部是國家蘭花園,蒐集超過 700 種原生蘭,以及 3000 種以上的雜交品種蘭花,是全世界遊客與植物學者造訪的重鎮。東側是珍貴的原始熱帶雨林,超過 50%的新加坡稀有植物物種,比植物園的歷史還要久遠,也是世界上少有位於城市內的熱帶雨林; 中心區內還有香水花園與藥用植物區,種植花香植物與藥用植物;棕櫚谷和交響樂湖在中心區的中央,交響樂演奏台位於交響樂湖上,每個週末會不定時的會邀請音樂團體演出,免費供遊客欣賞;遊客中心也位於中心區,提供遊客休息、餐飲與諮詢服務。

在仔細品味新加坡植物園後,其空間建置與設施規畫有其特色:

一、儘管新加坡植物園 150 多年來經過多次政府更迭,但始終強調根源和重視傳統。諸多歷史建築,如前任園長辦公室(綠館)、早期植物園辦公室(荷頓樓)等五棟建築都能完整保留,以凸顯其人文價值。

二、植物園自 1859 年起以英國造景風格的典範,運用當地地形,將天然熱帶雨林及本地風格的建築融入一體,雖然歷經英國殖民、日本佔領及新加坡獨立,在歷史進程中的不同發展階段中,仍可將現代景觀、建築與歷史軌跡產生美好的結合,堪稱是在歷史洪流中,將歷史建物、現代建築與地貌景觀完美結合的傑出典範。

三、園區的規劃,除了展示各種蒐集植物種類之外,同時也以生態系整體營造方式,設置生第態池,提供水鳥與野生動物棲息的空間,並保留了一片原始熱帶雨林,展示當地原本高大、通直、濃密的植被原貌。此外,該園除了對蘭科及棕欄科植物的廣泛蒐集研究素有盛名之外,尤其是近年來針對薑科植物的重點蒐集研究,亦建立其在世界各植物園有關該領域之領導地位,因此亦同時興建大型標本館,以擴大館藏規模,突顯特色也是重要發展方向。

四、植物園之規劃設置除了保育植物多樣性與科學研究外,對市民大眾的環境教育與遊憩活動也很重要,如以此角度切入,新加坡植物園之空間規劃可分為展示環境、展示動線以及解說牌三部分。以展示環境來說,選定胡姬花與萬代蘭為主題,具有文化性與主題性;展示動線(步道)配合歷史建築與雕塑,皆有指示說明牌與導覽圖,具便利性與故事性;植物解說牌設立與閱讀者有適當距離,皆留適當的空間,並不妨礙行進動線,適合的高度以方便閱讀;解說牌的造型、大小、色彩以實用為原則,雖皆以淺顯英文呈現,對不諳英語之外國遊客來說,透過手機翻譯軟體,仍可方便閱讀,合乎生活性與主題性。

校長 賴延彰


2018年9月17日 星期一

興德週報第728期



§校長隨筆§

站在勤學門前迎接小朋友開學,跟孩子們開心擊掌,開始新的學習歷程。孩子長高長壯了,校園也有一些改變,在暑假中,樓梯間、樂活操場也完成整修,提供孩子更優質的學習環境。
這幾年來,興德國小師生表現很亮眼,103學年度興德孩子參加校外競賽有46人次獲獎,104學年度有96人次,105學年度增加至238人次,幼童軍團連續11年獲頒績優、毽球隊亦屢屢獲得教育盃、青年盃等重要獎項。近三年學生在語文、藝文、自然科學、資訊、體育等校外競賽共參加114項,共計425人次獲獎,孩子多元展能各有亮麗舞台;去年的國語、數學基本學力檢測成績亦有長足進步,為孩子奠定良好的基礎能力。
從104到106學年度,整體獎項也獲獎連連,教育部閱讀磐石獎、教育111標竿學校、教師行動研究團體優勝、推展傳統藝術教育優等、英語教學績優學校、校務評鑑全數通過,其中六項榮獲一等,三項榮獲二等的殊榮、資源統整優質學校,校際交流特優,今年更獲得臺北市第19屆教師行動研究團體優勝(第五名)、兒童深耕閱讀活動團體獎優選、小田園綠屋頂訪視特優,兩位老師榮獲小田園暨綠屋頂百大良師的肯定。
同時,學校努力進行各項硬體改善工程,優化了廊道、圖書室、生態池、樂學堂、巧藝廊、操場、梯間、樂活操場、高年級教室、能源教育設施等校園環境,共約20項工程,四年來合計爭取經費約兩仟玖佰萬元,興德小校實屬不易,未來也將開始著手進行幼兒園空間的改善。
這些成果是在家長們鼓勵肯定,產生正向循環,全校同仁共同努力,家長會鼎力協助、社區里長支持下才有的精采表現!
本週六就是學校日,以下幾點與各位家長分享,讓我們繼續攜手合作,共同為孩子建構美好的學習環境:
一、興德的老師都很用心地在培養孩子語文、數學、自然等學科的基本學力,但無論未來社會如何變遷,全人發展才能彰顯一個人真正的價值,人生的旅途上有許多第一,不需要靠比賽,只要下定決心,孩子就可以拿到第一〜『生命第一、健康第一、品德第一、行善第一、夢想第一』,而且這些第一名,將對孩子及社會帶來美好的影響,希望家長一起鼓勵孩子朝向全人發展。
二、國小階段非常強調孩子能夠適性發展,只要孩子具備積極的學習態度,希望家長不要過度重視孩子的學業成績(分數),能了解自己孩子的性向與興趣,讓孩子發展他的優勢領域,讓孩子充分發揮。
三、孩子的表現傑出,學習也是快樂的。甚麼是快樂學習呢?因著孩子興趣有發揮的舞台,獲得肯定,他會覺得快樂;因著孩子的能力設定目標,他做到了,他會覺得快樂;因著孩子的目標堅持過程,他做到了,他會覺得快樂。例如,為了準備臺北市多語文競賽、毽球比賽、直笛表演,老師常要求利用休息時間練習,一開始孩子常覺得苦不堪言,沒有老師的引導,很有可能半途而廢,但比賽後就會有新的體驗與成就感。所以我們要鼓勵孩子接受磨練,學會忍耐,鍛鍊毅力,這種經過努力,達到目標而得到的快樂,就會培養出積極的學習動機與態度,也希望家長以共同的理念來教養我們的孩子!
四、在資訊科技時代,沒個人無法自外於資訊科技之外,藉助科技的進步,「人機互動」能讓「人際互動」無遠弗屆,更加快速便利,但絕不能取而代之,更不能讓資訊科技過度干擾生活,例如手機成癮、網路成癮。根據調查研究,2030年最有價值的資產是人際關係能力,希望家長能有效引導孩子從事更多的人際互動,讓「人機互動」成為「人際互動」的助力,而非阻力。
五、我們不僅欣賞興德孩子的個殊性,也要培養興德孩子的合群性。因此也希望家長多與老師合作,疼愛不溺愛、寬容不縱容,在家裡以溫柔但堅持的方式,指導正確合宜的生活態度,由於少子化的關係,在家庭中少了很多兄弟姊妹之間情誼的互動,到學校或在群體中要學會尊重、分享與合作,都需要教導孩子如何忍耐與等待。
六、小學是孩子成長過程的關鍵階段,健康的體魄是未來亮麗人生的重要基礎,所以也期待家長能與學校配合,在家中留意孩子牙齒與視力保健,提醒孩子適度使用3C產品;雖然興德沒有很大的操場,但無損於孩子體育學習活動,老師還是用心的規畫多元有趣的體育課程,希望家長與學校一起合作,從小培養良好的運動習慣。
七、各位家長都深知閱讀對孩子學習的重要性,但是由於資訊發達,3C產品隨手可得,孩子閱讀習慣的養成,沒有家長的配合亦是事倍功半。所以要懇切的請家長在家務必陪孩子一起閱讀,家長們如果能夠在家中營造有效的閱讀環境,對孩子的學習一定有極大的助益。
八、現在是強調終身學習的時代,請家長踴躍參加本校辦理的親職教育成長講座。透過講座的授課及家長們的分享,可以有效開拓自己的視野,並提升教導子女的知識與技巧。
九、請各位家長共同維護校園安全,定期到校服務的志工家長請佩戴志工識別證,一般家長到校請換證並著訪客背心,共同維護校園安全,並讓我們的孩子學會應變與應對。
十、在上學期末,本校針對家長進行校務經營辦學滿意度調查, 22個面向都獲得九成以上家長(覺得滿意與非常滿意)高度肯定,感謝家長對老師與同仁們的支持與鼓勵,您的讚美與掌聲都是我們繼續奮發向前的動力。
十一、各位家長都非常關心孩子在學校的學習與生活,興德雖然是個規模很小的學校,也是個友善的校園,希望家長有任何意見,可以透過導師反映或打電話、E-mail或來一趟學校,表達意見或請求協助,我們都樂意為大家服務或說明。
校長 賴延彰

2018年1月15日 星期一

興德週報第708期



§校長隨筆§

上週三先請老師檢視現有課程中,哪些可以與新課綱三面九項內涵及五類課程進行連 結,經由腦力激盪,進行第一階段的盤點與實作。進 行 操 作 之 前,主任們先進行專業對談,必須賦予閱讀、資訊科技、民俗體育、小田園以及未來新增的探索體驗課程五類課程內涵, 才能方便老師進行研討,此五類課程內涵經討論後,建立初步共識如下,未來仍可逐步微調修正:
一、閱讀課程: 培養閱讀興趣,運用閱讀策略,聯結自己與他人、自己與社會、自己與環境,豐富人生 視野提高生命廣度。
二、資訊科技課程: 培養設計、創造、動手實作與運用資訊工具及系統的知能,涵育創造及批判思考、問題 解決、邏輯與運算思維等高層次思考能力。
三、民俗體育課程: 透過民俗項目體驗學習,藉以認識傳統藝術文化特色、意義,瞭解內涵生活理念、審美 感情及文化特色,讓其價值深遠流長。(文化) 培養專注力、進取心及有自信的學習精神,展現正向的身體活動的表現與能力。(健康、 自信) 透過自制與自律的學習態度,在堅持與自我挑戰結合中,培養創新思維及學習動能,涵 養堅毅的運動精神。(優勢、動能) 經由團隊合作忍受挫折,培養耐心與領導等特質,並積極與他人發展互動和友誼。(均衡)
四、小田園課程: 透過操作培養學生安全健康飲食及食物栽種之知能與素養。透過實際行動,培養學生勞 動、農事體驗之生活習慣。進而養成惜福感恩的美德。藉由農事體驗與實際操作,讓學 生親近自然,並促進學童喜愛及認識在地糧食,以達到教育扎根之功效。透過社區服務, 共享田園種植成果促進,培養學生關懷在地議題。
五、探索體驗課程: 透過探索體驗課程的操作與反思,提升知識應用於生活的學習成效,培養面對問題的態 度與問題解決能力。培養學童獨立自主之學習精神,自我承諾的精神,培養良好品格與 公民意識,透過服務學習實踐與反思,建立自我價值。透過學習環境的轉換與團體遊戲, 培養溝通協調、合作互動、關懷他人的品格與團隊精神。 在老師清楚瞭解五類課程之內涵後,以五類課程為縱軸,108 課綱三面九項之內涵為橫 軸,請老師們在領域課程或其他教師自編課程主學習能相對應部分填入表格中,同時也 提醒老師:

1.把閱讀課程跟資訊科技課程當作基礎(知識進入閱讀、方法歸到資訊科技),支持小田園 課程、探索體驗課程及民俗體育課程發展,此五個特色會有關聯及系統架構,而不會單獨 存在而需要個別處理。例如:民俗體育針對技術,知識的部分在閱讀課程處理。利用資訊 科技進行民俗體育傳播、分享,利用資訊錄影進行觀看與進階學習。
2.學 習 表 現( 核 心 / 比 較 偏 向 認 知 歷 程、行 動 能 力、態 度 的 部 分 )以 閱 讀 課 程 及 資 訊 科 技 課 程為主,學習內容(展現/比較偏向學習素材部分)就以小田園課程、探索體驗課程及民俗 體與課程為方向。 課程發展在確定學校整體未來發展方向後,即須透過溝通與對話,凝集全校教師意見,全校總動員來實作與統整,找出不同的領域、科目能在不同特色進行何種相關課程或能有甚 麼貢獻,大家集思廣益,一步一腳印,每位老師在課程規劃上都能有所貢獻,未來這套課程 就是大家的智慧資本,才有永續發展的可能。
資料引用:張心怡、張小蓓、朱雅菁、曾韻任(2017)。興德跨領域協同教學主題課程實作表。

2018年1月4日 星期四

興德週報第707期

§校長隨筆§

上週三下午與全校老師討論興德校本課程如何因應 108 新課綱的規劃與想法,經過一週的沉澱與思索,今天下午,全校老師再度齊聚樂學堂,試著操作:如何將現有的課程與未來的課程進行連結。 在進行操作之前,我與四位主任已先組織社群,在葉興華教授指導下,盤點目前的校本 課程,包括閱讀、資訊、民俗體育、小田園以及未來新增的探索體驗課程;同時亦針對 108 課綱核心理念與重要規範進行專業對談,賦予五類課程內涵,以釐清在符應新課綱的精神與 理念前提下,興德校本課程進行轉型進化的做法,接著,請全校老師一起集思廣益,逐步解 構建構,期待為孩子提供一套面對未來需求,強調素養導向,可以適性揚才,實踐終身學習 的優質課程。 

在社群中深入討論後,定位以雙核心(閱讀及資訊科技為工具)來深化三主軸(民俗體育、小田園以及未來新增的探索體驗課程),開始檢視、調整、發展未來興德課程。興德原有閱讀及民俗體育特色課程都在語文、綜合活動及健體領域實施;小田園(興德農藝薈)是前年開始建置,今年繼續申請特聘教師計畫,由特聘教師與自然老師合作開發課程;資訊科技部分,則是 105 學年度申請資訊教育專案與智慧教室專案後,開始研發行動學習課程;而探索體驗課程則是希望以童軍活動的精神與理想為基礎,轉化部分童軍活動為教學活動,開 始著手研發設計。這五類課程除探索體驗課程外,皆是興德長久實施或近幾年在運作的課程,如果可以釐清內涵、與領域課程適切統整,將會是具有競爭力的本位課程。

 在操作的層面來說,絕大多數學習領域雖是逐年實施,但興德綜合活動領域是自編教 材且仍有其價值,綜合活動領域如與其他學習領域一樣逐年實施,勢必因此而支離 裂 解,且因授課節數減少,此領域課程需要適度刪減,在預留節數與彈性學習節數整合後,需要一 次到位,來實施雙核心三主軸課程,這應是最佳做法。所以,今天先請老師檢視現有課程中,哪些可以與新課綱三面九項內涵及五類課程進行連結,經由腦力激盪,進行第一階段的盤點 與實作。

課程規劃與設計雖由校長與主任先進行先期探究,但老師是第一線的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當行政同仁擬定實施架構後,仍需全校同仁一起構思。所以在過程中難免有所 疑 惑, 透過不斷溝通與對話,例如新課綱三面九項的內涵、素養導向課程與教學、新舊課綱並存與 銜接、彈性學習課程的分類等等,逐漸獲得澄清,大家偕同共行的共識與做法就更為 一 致。

經過一個下午的討論與操作,興德教師團隊散發的熱情令人讚佩,因為大家都能理解學 校與孩子未來的挑戰,要共同面對,需要齊心努力,即知即行,共同合作,才能逐步完成對 興德的夢想,而雙核心三主軸課程就是我們攜手前進的目標與方向,提早準備,周延 規 劃, 逐步到位,讓我們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