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5日 星期三

興德週報第815期

     §校長隨筆§

隨著社會的變遷,教師在教學現場面臨的壓力有增無減,但與時俱進、創新多元,化壓力
為助力,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成效,也是教師責無旁貸的教育責任。老師們除了利用各種管道進行研習進修,提升專業知能,轉化實踐在課堂中外,在教學過程中蒐集各種資料,以行動研究嘗試解決教育現場的問題,也被證明是精進教師專業與提升學生學習的雙贏策略!
自 106 學年度開始,為因應 108 新課綱「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之目標,在本校「自發悅自在」、「互動 e 起來」、「共好樂生活」課程願景引領下,全體老師投入校訂課程發展,在老師有熱情、有專業的支持和投入下,順利完成校訂課程轉型與建構的任務,「晴空享閱、科技創思、田園樂活、民俗體育、探索體驗」雙核心三主軸校訂課程順利自 108 學年度起開始實施。因此,今年的行動研究除了有學生多元學習的面貌,亦側重校訂課程的研發與實踐之探討,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
今年興德教師團體智慧產出極為豐富多元,包括了行動研究競賽課程教學及評量組「屋頂
上的不可能任務—我是小園丁」,針對三年級「我是小園丁」主題課程之教學內容進行探討與分享,最後提出反思與建議;「迎接失敗 邁向成功-興德大探索」是探討興德時間「探索體驗課程」教與學的歷程,並提出教學省思與課程評鑑;「譜一曲扣人心弦的田園樂章」則是說明「田園樂活」六個主題課程如何以跨領域教學進行串聯,並提出改進策略。
行政管理及創新類有「『興德好讚最佳校園營造模式』整體規劃與執行成果之行動研究」,
探討開創興德好讚最佳校園營造模式的完整歷程,能確實建立「璀璨亮麗新興德」為學校特色的效益;「興德農藝薈、田園我的家」,則是探討綠屋頂—「農藝薈」由環境的建置並轉化成校訂課程的過程及省思。班級經營及輔導類有「鼓動心樂園-壓力調適團體輔導課程」,討論非洲鼓課程用在紓壓、情緒療育的歷程與反思。
除了行動研究作品,「品德小故事---『與勇敢同行』」則是以故事創作探討「誠實信用」的須具備「勇於認錯」的態度;「品德小故事---『不一樣的自己』」則是以孩子的角度,用故事題材探討輔導管教的方法與意義。

2020年11月18日 星期三

興德週報第814期

      §校長隨筆§

原住民族是指原居住在多民族或多種族國家的族群,他們是最早居住在該地先民的子孫,由於需求、生活、氣候環境等條件的影響,長久下來,各自發展出不同的語言、信仰與文化、生活方式與部落結構的族群。以臺灣而言,就是在 17 世紀漢族移民移入前,最早生存在這片土地的先民,早已定居生活在臺灣這片土地的數十個語言及生活方式不同之族群。再依我國原住民族基本法第 2 條第 1 項第 1 款規定為:「原住民族:係指既存於臺灣而為國家管轄內之傳統民族,包括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雅美族、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及其他自認為原住民族並經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報請行政院核定之民族。」
依個人認知,目前經政府認定的原住民族有: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雅美族、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 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等 16 族。不同的原住民族,皆有其特有的部落社區的文化特性及內涵。台灣的原住民族受到不同外來政權的統治,賦予不同名稱,例如:「番」、「山胞」,在我們成長過程中,常聽長輩以這些名稱來稱呼原住民,這些名詞在漢族自我優越的潛意識下,都帶有很深厚的歧視。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與外來人民的移入,他們的生活領域已被擠壓至極小的範圍,他們的生存文化與經濟發展也被外來文化給摧殘或取代,處於極端的弱勢。
原住民族是最懂得生活的族群,不僅樂觀開朗、具開創性、勇於挑戰,而且也樂天知命,尊重土地與生命、嚮往自由與和平。近年來原住民族更加重視並希望能保存自身的文化與生活方式,也希望能與各族群共榮共存,並且勇於捍衛自己的傳統文化。
原住民族的存在對台灣來說,象徵多元族群、文化的尊重包容與和諧共融,是人皆生而平等此普世價值的最高實踐。原住民的存在,是各個族群世代與歷史的重要傳承,是臺灣文化與精神的重要內涵,也彰顯臺灣是個多元價值的社會,能夠延續過往也能涵容各方。對臺灣而言,原住民族是歷史與文化的重要根源,為這個土地上注入多元而豐富的人文特色,也是獨一無二的美麗瑰寶。臺灣原住民在臺灣的存在,是臺灣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正是歷史的發展脈絡。
臺灣是一個多元共容的移民社會,原住民族的存在,代表著臺灣的精神,也是臺灣歷史演進的重要見證。在過往的歷史中,臺灣的原住民族受到許多外來民族的殖民侵略、經濟掠奪、社會歧視、政治壓迫,以及文化忽視與破壞。時至今日,原住民族的經濟、文化、領域等權益在政府與民間努力下,雖得到部分改善,但仍有不足,原住民族的人數正逐漸遞減中,而原住民族的語言及文化若不再加緊腳步,加以重視及保存,也將逐一消逝。因此,我們應還給了原住民尊嚴及自主性,加深其對於身分的認同,從認識原住民文化以及與部落相處的機會,進而彼此尊重、理解、互信與交流。

2020年11月11日 星期三

興德週報第813期

     §校長隨筆§

本週二興徳國小承辦大安文山松山區雙語聯盟會議暨公開授課,筠佳老師與槿樹老師事前用心備課,教學策略活潑有效,搭配各種教具,深入淺出,教學流程與活動轉換流暢,贏得教授、督學與參與的友校夥伴高度肯定。議課時,除了深入交換教學策略與活動設計的看法,也獲得一些寶貴的建議,整個活動在溫馨氣氛中圓滿落幕。
在各種組織中,部門協調順暢,組織文化積極,績效責任明確是基本要求,學校也不例外。一件事情要圓滿完成,需要學校同仁群策群力、分工合作、互相支援、包容體諒。以承辦的大安文山松山區雙語聯盟會議暨公開授課來看,主辦教務處的幕後規劃耗時費力,但是也因為事前規劃周延縝密,事前反覆沙盤推演,這當中主要是如何給筠佳老師和槿澍老師軟硬體的支援,其餘就是當天流程與行政服務的規劃,所以活動很圓滿,督學和教授高度肯定兩位的教學準備與臨場表現,對於我們的活動安排規畫服務也多所嘉勉,美好的成果,彰顯興德團隊的優質!
換言之,小至一個活動的規劃,大至整個學校的運作發展,落實「全面品質管理」才能提升教育品質。全面品質管理是指組織中的所有成員、部門和系統大家一起來不斷改進組織的產品及服務過程(即全面),以滿足或超越顧客的期望及需求(即品質),使組織得以永續發展的一套原理與程序(即管理)。全面品質管理由事先預防、系統、動態、前瞻四大理念為核心,在實際作為上,追尋以客為尊、全員參與、品質承諾、持續改進、事實管理的原則,隨時掌握「每一次的第一次就做對」、「環環相扣、相互倚賴」、「推陳出新」、「掌握先機」、「滿足顧客」、「追求品質」、「逐步改進」、「蒐集證據」的要領,做到持續提升品質並進而創新品牌的目標(吳清山等 2009)。
現在是知識經濟的時代,提升教育品質已成為教育改革的目標,全面品質管理的觀念與做法對於提升教育品質有其關鍵的啟示作用。例如塑造適切的教育願景,建立標準的作業程序,營造追求品質的氣氛,系統建立回饋的資訊,規劃前瞻性的校務發展計畫、掌握老師家長學生的需求與感受,發展學習型組織等等(吳清山等 2009),在每一次活動中不斷鍊習改進回饋,積少成多,去蕪存菁,逐漸形成共同願景,並發展追求品質的作業系統,學校能邁向高品質的永續發展。
資料引用;
1、吳清山、林天祐,全面品質管理,教育新辭書,臺北市,2009

2020年11月4日 星期三

興德週報第812期

       §校長隨筆§

本週是評量週,朝會時我問孩子們是否準備好了?大部分的孩子都搖搖頭,覺得沒有準備妥當,我跟孩子說這也是正常,總覺得書本裡的知識學不完,只是不管是考試或技能甚至是習慣,這都需要靠練習來完成。
桑代克被稱為教育心理學的奠基人,桑代克從動物實驗中得出的「嘗試-錯誤研究理論」,並總結了三條學習定律:準備律、練習律、效果律,所以,學習有效與否,練習是關鍵要素。陳美儒老師(2020)在「成功來自練習的力量」一文中有深入淺出的說明,摘錄如下:
陳老師在精英群集的建中教了 40 年的書,許多學生後來都非常有成就,但是建中的孩子就特別會聰明,會念書嗎?根據陳老師數十年來的觀察,他認為建中的孩子和所有青少年的資質並沒有多大的差別,一樣會迷電玩、愛打球、瘋動漫,唯一最大的不同是,建中的孩子專注力非常強。所謂專注力就是讀起書來好像「八方吹不動」的專注,而且可以長時間維持不受外界事物的影響。18 世紀古典音樂大師莫札特才剛過 6 歲的生日就,憑著超人般的鋼琴技巧、迷人的樂符轟動了整個歐洲宮廷,成為人人讚嘆的天才「阿瑪迪斯」。莫札特在 3 歲的時候便被父親密集訓練作曲及演奏,英國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莫札特在 6 歲以前,音樂練習的時數可能已經達到 3500 小時;日本荒川靜香是世人公認的傑出溜冰選手,從一個懷抱溜冰夢的 5 歲女孩到 2006 年奪得奧運金牌,教練說他摔倒的次數絕對超過 20000 次。可見,要邁向成功所也就必須走出原本的舒適圈,不斷努力練習,發憤向上,接受不可避免的試煉與磨難,唯有歷經失敗,不放棄練習,才能奠定進步的基礎。就如同這個禮拜六,我們的毽球隊也要遠征基隆,參加全國中正盃民俗體育錦標賽,我們常看他們帶著獎牌回來,我們沒有看到的是,在每個假日,還有平常的早晨,進行長時間的練習。假日清晨,大部分的同學還躲在棉被窩的時候,他們已經在學校操場開始訓練了。所以成功的人,天份只占一小部分,只有長時間不斷的練習,才能夠得到好的成績。興德的孩子們,要成功並不困難,就從不間斷的練習做起吧!
資料引用;
1、陳美儒,成功來自練習的力量,國語日報,2020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