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7日 星期三

興德週報第856期

           《校長的話》林碧雲校長

祝福全天下的媽媽—母親節快樂

五月的第二個星期天(5/8)就是母親節了,很多孩子都在想,母親節要送媽媽什麼禮物呢?其實大部分的媽媽最喜歡的禮物,就是我們的孩子都能夠做好自己—做好自己該做的事,不讓我們擔心,那就是最好最好的禮物了。比如說,孩子自己整理好房間,自己主動寫好功課,自己自動認真學習,自己照顧好自己,還能夠分擔家事,每天都健健康康、快快樂樂的成長,這樣一來,我們當媽媽的,就好像天天都在過母親節,非常非常的高興了。

至於母親節這一天,我告訴孩子們可以用一朵康乃馨祝福媽媽,祈禱媽媽身體健康、精神愉快;也可以寫一張祝福卡,感謝媽媽,跟媽媽說些貼心的話。當然,這一天如果可抱抱媽媽,親口跟媽媽說:「我好愛媽媽!」或者做一些媽媽喜歡的事,媽媽一定會更感動、很窩心

另外,我也提醒所有的孩子,也許在家裡主要照顧我們的人可能是其他的長輩,比如說爸爸、奶奶爺爺、外婆外公,或者是其他的長輩,他們每天辛苦的照顧我們,就好像我們的媽媽一樣。我們當然應該把他們當作媽媽一樣來感謝,在母親節那一天,一樣用一朵康乃馨、一張祝福卡、一段貼心的話,來祝福他們。

母親節到了,就讓我們一起祝福所有的媽媽和辛苦照顧孩子們的長輩們,母親節快樂!


2022年4月20日 星期三

興德週報第855期

         《校長的話》林碧雲校長

請不要打擊孩子


每次到了學校期中評量的時候,就會聽到有些學生抱怨,這幾天家長經常會氣急敗壞地罵他們:「你怎麼考得那麼爛?這不是都教過了嗎?你怎麼什麼都不會。」或者是:「你可不可以再用功一點?」、「你到底有沒有認真讀書啊?你的書讀到哪裡去了?整天只會玩玩玩…。」其實孩子也想考好成績呀!孩子考不好時已經夠難過了,還要被家長打擊,更是備受委曲。

換個角度來看,家長也不是不明白孩子無可奈何的情形,責備孩子的目的不過是希望孩子認真一點,在擔心著急的情況下,所說的話就變成情緒的宣洩。這類慣性的否定,在孩子看來卻是輕視和打擊。

根據研究,在家裡「經常被罵」的孩子,容易有「自卑」、「冷酷」、「暴躁」、「自我放棄」的不良性格。此外,國小孩子正在成長中,尚處於心理未成熟階段,需要不斷尋求自我認同,很容易因為這樣的打擊變得不自信或者自卑,以至於不願說出心聲,甚至疏遠父母。
很多時候,我們無意中的一句氣話,卻會在孩子心裡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有哪些傷害孩子的語言,我們曾經不小心說出口呢?以下一些語句,值得我們警惕,盡量避免,或許可以減少負面的情況發生。

一、「這麼簡單的事都做不好,你還會做什麼?」
這麼一句話不僅在責備孩子不用心,也否定了孩子的能力。其實有些看起來簡單的事,做起來並不容易,不是孩子不願意做好,可能他們還沒了解事情的狀況和處理的方法,所以不要去否定孩子,而是先培養孩子處理事情的技能,支持他們再試一次,透過實際經驗的積累,才慢慢地熟練處理的方法。

二、「怎麼這麼笨!」
有時候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我們總說孩子笨,孩子聽多了,會在意識形態中覺得自己真的很笨。慢慢的,「笨」會成為孩子的自我形象,面對任何學習,遇到困難,他會覺得因為笨所以做不好、做不來,久而久之,變得自卑又膽怯。所以,千萬不要說孩子笨,小心他們真的被我們說笨了。

三、「你看看×××就很棒,再看看你!」
每一個人都有他的長處和短處,很多時候跟別人是沒有比較性的,所以完全不需要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別人做比較,更不要用別人的長處來打擊自己孩子的短處,尤其不要拿兄弟姊妹之間做比較,這樣孩子會以為家長偏心,還會產生「嫉妒」和「仇恨」等其他情緒,嚴重影響了兄弟姊妹間的情誼。

四、「我怎麼會生出你這樣的孩子!」
每個人都會犯錯,當孩子做錯了一件事情,請不要否定他的全部。如果每次孩子犯了錯,你就抱怨這句話,孩子會懷疑你不愛他,覺得他是多餘的,覺得他不應該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搞不好還會懷疑他們是不是父母親生的,親子關係也就容易產生裂痕。

五、「我再也不管你了,隨你的便好了。」
通常我們說出這句話的時候,都是在氣頭上,可是孩子聽在心裡會當真。他們會以為「爸爸媽媽/師長隨時會放棄我,不要我了。」進而產生恐慌感,在恐慌缺乏安全感的情況下,變得沒有自信。

六、「一天到晚就知道玩,我看你沒救了。」
絕大多數的人在小時候都喜歡玩,玩遊戲的過程中同樣可以學到很多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和技能,所以玩本身不是問題,而是玩到失控才是問題。教導孩子不是禁止孩子玩,而是教導孩子正確的玩、有趣的玩,而且能好好安排時間,該玩的時候玩,而在該讀書該做功課的時候,就認真做該做的事。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所以不要期望孩子很完美;既然不完美是常態,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再用負面的語言刺傷孩子的心了。此外,我們可以透過耐心,不斷的改進,不斷的學習,一起為培養健全的孩子共同努力。


2022年4月13日 星期三

興德週報第854期

          《校長的話》林碧雲校長

想讓孩子變聰明,就讓孩子多閱讀。


前教育部長、中研院院士曾志朗鼓勵大家多閱讀,他認為閱讀可以活化人腦,提高思考的能力。當我們進行閱讀時,一開始,我們的眼睛要專注在字形跟字音的辨認,理解文句的意思,然後推論內容的意義。因此閱讀除了培養專注力之外,還在訓練我們的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曾志朗還說,經常閱讀的人,腦神經元的連結愈多愈密,便會一直保持活躍;久而久之,大腦便會提高理解系統的能力,理解能力會愈來愈好,這也就是所謂的「變聰明」。

除此之外,透過閱讀學習各個領域的知識,學習變廣了,見識也變廣了,思考能力變強了,人自然也變聰明了。就從學校現場來看,愛閱讀的孩子通常很專心,而能專心閱讀的孩子,也通常在學習過程比較容易理解教材內容。這樣的孩子,學習表現也都不會太差。

想讓孩子獲得快樂,就讓孩子多閱讀。
曾志朗還說,當閱讀進行時,文字的訊息進入大腦前額葉,會產生類嗎啡作用,讓人產生快樂;而當愈多新的訊息進入時,快樂的感覺也就愈強烈。
閱讀,能使生活增加很多樂趣。很多書籍內容可以帶來很多趣味,比如看偵探故事,可以跟著發掘線索、練習推理;看到冒險小說時,心情會跟著劇情緊張;看到好笑的內容或語句時,也會忍不住笑了出來;而看到悲傷的情節時,會不禁發起同情心,也可以藉此抒發心情。

所以說,閱讀是悠遊在腦袋裡的快樂。因此,讓我們閒著的時候,不管是打發時間也好,還是增廣見聞也好,多閱讀可以調適心情,當我們陶醉在閱讀的時刻,我們的思路可以自由自在的悠遊在書籍裡,也就進入了心情愉悅的情境。

想拓展孩子更廣視野,就讓孩子多讀課外書。
閱讀還可以豐富我們的生活,很多我們沒辦法親身去看去體驗的事物,可以透過閱讀相關書籍獲取資訊。我們經常聽到家長叫孩子去讀書,然而讀什麼書呢?很多時候指的是學校所使用的教科書。其實學校的教科書範圍很有限,內容也多屬基礎知能的訓練。如果想要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建議鼓勵孩子多讀課外書。課外讀物的世界裡包羅萬象,類別多,範圍廣,可以讓孩子有多樣的選擇,也可以開展孩子的無限想像。

國小階段是培養閱讀習慣的關鍵期,在學校有老師鼓勵孩子多到圖書館借書看書;在家則需要父母投入陪伴與引導,親子共同看書、聊書。慢慢的,薰染之下讓孩子感受到閱讀的樂趣,閱讀習慣也就容易養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