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6日 星期四

興德週報第784期

§校長隨筆§

前天的學生朝會,我與孩子們約定,寒假即將開始,下學期開學後如果視力保持良好,沒有退化,用心保護視力的小朋友可以得到校長的小禮物。
看到校內的統計資料,孩子的視力不良率隨著年紀的增長逐年增加,很讓人擔憂。學校的物理環境合乎標準,老師也重視孩子的閱讀姿勢,每節下課也要求孩子要到戶外活動,學校也沒有大量長時間使用平板教學,視力惡化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孩子在家裡大量使用3C產品,例如在餐廳,家長常常丟給孩子平板或手機,不僅影響視力,也剝奪了學習人際互動的機會。
在面臨少子化挑戰的日本,一項最新調查讓全社會震驚:文部科學省日前發佈年度學校保健統計調查報告:2019年,裸眼視力不足1.0的日本小學生比例佔34.57%,初中生的比例為57.47%,而高中生的比例更高達67.64%。日本中小學生視力顯著惡化,裸眼視力未滿1.0的人數創近40年新高。這些統計數字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業內人士推測,日本學生視力狀況惡化可能緣於近距離看手機、電腦、課業負擔重等多種因素。究竟是什麼模糊了孩子的「視界」?最大原因在於-難以拒絕「屏幕時間」,2018年一項日本官方調查顯示,東京高中生幾乎人人使用智能手機。在周末假日,近一半的中小學生手機衝浪的時間多達3小時以上。盯著3C產品,受傷的不僅僅是孩子們的視力,幾乎同期的另一項調查也讓日本社會憂心:2019年,日本中小學生的運動能力和身體素質都遜於此前。東京都教育委員會為此今年6月頒布新規,禁止東京初中和高中學生將手機帶至學校。
而在台灣,學生近視問題也愈趨普遍。根據教育部統計,107學年國小學生視力不良比率44.8%,近來雖然逐年下降,但中等教育階段學生視力不良率仍然高於七成,國中及高中分別為73.5%及81.5%。
3C產品真的是罪魁禍首嗎?日本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部教授坪田一男認為,3C產品本身並不是本質原因,最大的原因應該是孩子「外出時間的減少」,所以學者們大聲疾呼。家長們一定要重視戶外活動。
為建立「防治近視、從小做起」的觀念,學校也持續宣導「護眼123」,與家長共同努力幫助孩子遠離惡視力的威脅:
1.每年定期檢查視力1-2次,做好視力存款。
2.避免讓未滿2歲的孩童看螢幕,2歲以上的孩童每日看螢幕時間則不要超過1小時。
3.每日在戶外活動2-3小時,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早睡早起,達到充分的休息。
視力惡化是不可逆的,唯有家長重視視力保健,以身示範,身體力行,控制使用3C產品的時間,多從事戶外運動,我們的孩子才能遠離惡視力!
資料來源:
新浪相聞網,https://news.sina.com.tw/article/20191228/33832118.htm,2019.12.28
聯合新聞網,https://udn.com/news/story/7238/3920161,2019.07.10
校長 賴延彰

2020年1月9日 星期四

興德週報第783期

§校長隨筆§

        本學期開始,一年級辦理英語融入領域教學計畫,除原有寰宇學堂外,每週有一節健體課以英語進行授課,以英語為教學語言,除了確保孩子要習得健體領域的知識與技能,也增加聽說英語的機會與情境,這種教學模式對老師是一大挑戰。除了英語老師,興德的科任、級任老師為了實施『興德時間』的跨領域教學,面對考驗,老師除了參加相關研習與進修外,興德的老師透過備課社群,以合作學習來成長,是經濟又有效的方法。由於時代的進步,老師的專業也需與時俱進,才能符應現代教育的需求。
        12年國教的關鍵在教師專業發展,興德針對教師專業發展採取穩健積極的態度,階段性規劃明確之專業發展主軸與方向。為因應12年國教的挑戰,以全校觀課議課為重點,並推動全校教師實作行動研究,再佐以全校教師製作成長檔案,期間適時辦理教學輔導老師同儕輔導機制,發展承先啟後的協同合作成長模式;各處室規劃內容豐富的寒暑假教師研習暨週三教師進修活動;落實學年領域會議之實施,並成立教師專業備課社群。除此之外,辦理校際教育參訪活動,擴展教育視野;集合智慧資本,設置教學資源網絡,也鼓勵老師報考研究所或至學術機構進修研究。每一階段皆輔以完善之配套措施,逐步漸進推動,自然形成學習風氣,成果自然展現。
        由於社會快速變遷,社會大眾對教育的高度期許,教師面臨嚴峻的挑戰,已非過去可以比擬,「教師尊嚴來自績效」、「教學績效來自專業」,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與提昇教師專業自主,已是時代趨勢。興德優質的團隊以系統規劃,擬定發展主軸凝聚共識;行政團隊秉持共同成長的理念,以身作則,示範推動;教師團隊以堅持教育專業的態度,面對高張力的工作環境,透過互助分享,推動教師專業備課社群已行之有年,在興德課程發展的轉捩點,共同備課是極佳之利器。
        近年來教師們為了跟上時代的腳步,為了提升競爭力,紛紛投入參與備課社群。透過參與自主性學習社群,教師們開始去反思自己在教學中所遇到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生的學習問題,建立專業對話與協同合作的教學機制,藉由社群的力量,一起合作一起共學,以促進教學效能,提升學生競爭力。

資料來源:
林英傑,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5,4(4),頁 147-150
校長 賴延彰

2020年1月2日 星期四

興德週報第782期

§校長隨筆§

在上星期的興德週報中,藉由興德時間的公開授課,討論課程統整在素養導向教學中的意義。而在孩子中心目中,當天完成了一盆深富節慶味道的組合盆栽,是很有成就感的,就課程設計來看,這是教學活動,也是學生學習任務,更是評量的過程與結果。
  在108年新課綱中,素養導向的評量不只重視學習結果,更重視學習歷程。十二年國教課綱所強調的核心素養應透過多元化的教學與學習情境(如實作、合作問題解決、專題研究等),輔以多元化的評量方式(如實作評量、檔案評量、動態評量等)長期培養。加上「態度」是核心素養的重要面向之一,態度包含心理面向上的喜好、立場與價值觀,以及行為面向的習慣與實踐。這些都需要歷程觀察,難以紙筆測驗來達成(任宗浩,2017)。
  對應十二年國教課綱的理念,評量有一個更新的概念:評量過程或評量本身就是學習的一部分(assessment as learning)。透過適當的設計,進行評量任務的過程,也是學生的學習過程;藉由這種評量 任務,讓課室中的學習,從知識的學習轉向能力的培養。透過一個問題解決的任務,過程中引導孩子設法找到方法,最後能夠完成任務。這個任務看似是評量任務,用以評估學生學習狀態,但同時也為學生搭了學習的鷹架,引導學習發生(任宗浩,2017)。
  因此,在興德的校訂課程中,實踐學習任務大多需進行實作評量。實作評量又稱非紙筆測驗,是指根據學生實際完成一項特定任務或工作表現所作的評量,這些任務或工作可能是實際操作、口頭報告、科學實驗、數學解題、寫作等等。因此,所使用的方式是透過直接的觀察學生表現或間接的從學生作品去評量,這種評量方式異於傳統的紙筆測驗,它重視實作的能力,就像考汽車駕照的路考一樣,是從實際的行為表現來評量,而不是依賴筆試來決定。素養導向的學習強調生活化、脈絡化、共好與實踐,所以,許多的學習評量,除了紙筆測驗以外,必要靠實作來評量學生的學習狀況。而是否要進行實作評量,仍然要依照課程的內容來決定。例如,探究多肉植物的組盆方式,就必須靠實作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這就是要選定重要的工作或任務,然後根據學生對於學習任務的表現來評定成績。如果這個課程是用紙筆測驗,就難以評斷孩子的學習表現。但是實作評量也並非十全十美,仍然有一些技術性的問題要解決,比如說花費的時間比較多,評分標準的客觀性,老師本身的評量能力,最重要的是所選定的工作或任務是否足以代表學生整體的表現,因此在設計實作評量時,這些因素都要列入考慮。
  實作評量是多元評量的方式之一,在強調素養導向的課程中,學生透過實作,不僅評斷所學,過程中也可以逐漸提升綜合、分析、歸納等問題解決能力,積累生活所需之素養。
資料來源:
1. 任宗浩,素養導向評量的界定與實踐,https://ws.moe.edu.tw/001/Upload/23/relfile/8336/60714/d3714d93-b6b3-4378-80fb-bec2b2786265.pd
2. 吳清山、林天祐,教育小辭書,2010,台北市
     校長 賴延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