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3日 星期五

興德週報第656期

§校長隨筆§

父母的態度決定孩子的責任感

最近在校門口,偶爾會遇到幾位小朋友似乎在翹首盼望,一問之下,才知道在等家長送學用品,我總是會提醒,將應該帶的東西準備好,是自己的責任,如果要勞煩家長送來,自己應該要檢討反省。我想起在六、七十年代的學生生活,由於通訊不發達,萬一忘了帶東西,既沒有管道通知父母,如果爸媽知道了,鐵定又被念一頓,所以提早將作業及學用品準備好檢查一遍,早已是前一天睡前的必備工作,也已經養成了習慣。
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負責任的,但如何讓孩子學會為自己負責,光是耳提面命還不夠,父母堅定的態度和作法才是關鍵。在少子化的世代,孩子都是心肝寶貝,為了展現父母的關愛,也擔心孩子被老師責備訓斥,於是理解老師的指令與交待變成父母爺爺奶奶的責任,使命必達的做法,孩子也將失去警惕和學習的機會。長久下來,有的孩子就吃定了父母,知道我們一定放不下心,知道我們一定會為他解決問題。但這樣是愛孩子還是害孩子呢?
在本學期的新生家長說明會中,我也請家長要適度放手,不要剝奪孩子學習的機會,如果孩子因疏忽而忘東忘西,讓老師責怪是應該的,勇於承擔,承認錯誤更是一種學習,這個過程會讓孩子記取教訓,孩子或許會向父母抱怨,我們父母要從旁正向引導,在學校要設法聽清楚指令,在家要做好準備,否則後果要自己負責。小學階段重在培養品德與生活態度,家長可從與孩子一起準備學用品、完成作業開始,例如聯絡簿、整理書包等小地方著手,這些看似簡單,要養成習慣卻很難,只要堅持,孩子會慢慢清楚知道這些都是自己的責任。孩子的潛力往往超乎我們想像,所以,父母堅定的態度,會讓我們的孩子有更多學習的機會,只要養成責任感,孩子總會有辦法解決問題的,家長就放心吧!
資料引用自國語日報,2016.09.15,鍾安淇


2016年9月19日 星期一

興德週報第655期

§校長隨筆§

終身教育

上週開始,本校成人教育班開始上課,教室裡有來自社區年長的長輩,也有來自其他國家新住民的好朋友,雖然背景不同,求學的動機不同,但隨時成長,終身學習的目的卻是一樣的。常常有機會參加社區活動,也常看見文山社區大學學員展現學習成果的身影,可見民眾對於終身學習已有一定程度的認識與投入,尤其在資訊時代,知識經濟是個體與社會進步的核心,唯有隨時求知才能跟隨社會快速變遷的脈動。
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Unesco)早在1965年推展終身教育的理念以來,已陸續引起各先進國家的回響。日本及歐美等國早已將終身教育列為教育列為教育改革的重點,終身教育已成為世界教育的一股重要潮流。教育學者在推動此一理念時,引申出幾個不同的名詞,有人稱為繼續教育(continue education)、也有人稱為終身學習(life long learning)、或生涯學習(career learning),這些名詞雖異,實質內涵卻都一致,目的均在建立一個學習社會(learning society),使每個人除了在學校中學習之外,也在家庭、社會這個「大學校」中願意主動、積極的學習。終身學習對於個人生涯規劃有極大助益,其主要功能有六,分別是:
(一)有助於個人生涯發展的認知
(二)有助於個人生涯發展的探索
(三)有助於個人生涯發展的準備
(四)有助於個人生涯發展的實行
(五)有助於個人生涯發展的調適
(六)有助於個人生涯發展的再進步

  為配合學習社會的理想,教育部已建構各項終身教育體制,從縱剖面統整定庭教育、幼身教育、學校教育、及社會教育體系的終身教育功能,從橫切面聯結家庭、社區、工作場所、和學校的學習體系。在邁向二十一世紀的今日,一個人在做生涯規劃的同時,必能感受到終身學習是未來人類不可避免的理念與行動。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兩者是可以整合而為一的,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都是一種策略,可以幫助我們安全的生存、快樂的生活,並且達到自我充分發展、開展生命意義的境界。學校是終身學習體系的一環,小學階段重在培養正確積極的學習態度,教孩子實踐求生存、會生活、展生涯的理念,我們除了讓孩子在學校教育中獲得必要的知識技能外,更須要有足夠的自我學習、自我調適與自我成長的終身學習觀念和方法,以便具備因應社會變遷及發展的能力。


2016年9月10日 星期六

興德週報第654期

§校長隨筆§
校長 賴延彰

教孩子禮貌-從生活細節做起
上週六是本校學校日,我也趁這個機會與家長分享興德過去一年來師生努力的成果,並與家長溝通孩子的教養方式,希望親師合作,讓興德的孩子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其中談到,除了培養孩子語文、數學、自然等學科的基本學力外,無論未來社會如何變遷,全人發展才能彰顯一個人真正的價值,人生的旅途上有許多第一,不需要靠比賽,只要下定決心,孩子就可以拿到第一〜『生命第一、健康第一、品德第一、行善第一、夢想第一』,而且這些第一名,將對孩子及社會帶來美好的影響,這也是對興德小朋友的期許。
興德國小很重視品德教育,而禮貌代表對他人的尊重,也是品德教育的基礎。國人熱衷旅遊,最喜歡旅行的國家以日本為首選,除了文化相近,硬體環境清潔友善,服務講求精緻細膩外,日本人的有禮的公民素養亦是因素之一,禮貌儼然成為評估公民素質高低的重要指標,如何培養孩子進退有節,舉止合宜是教育基本核心的課題。今天出刊的國語日報,有一篇中央大學洪蘭教授「教孩子禮貌-從生活細節做起」的文章,很值得與大家分享。
在以前的年代,禮節是生活經驗的一部份,那時沒有3C產品,家中兄弟姊妹多,大家庭的生活型態,讓孩子的禮貌在豐富的人際互動中,自然且逐漸地被培養起來。現在由於少子化,小家庭的生活型態大幅減少人際互動的機會,再加上3C產品盛行,讓人誤以為人機互動可以取代人際互動,冷漠、自我造成疏離的人際關係,要培養孩子有禮貌就很困難了。所以洪蘭教授認為如《顏氏家訓》所說:「教婦初來,教兒嬰孩」禮貌應該及早教孩子才是,儘量帶孩子出去參加聚會,學習社交禮儀的應對進退。過去我們認為絕不可做的事,許多已陷入灰色地帶,似乎見怪不怪,價值觀混亂,連大人都說一套,做一套,許多家長在指導上也很困擾,師長應該要以身作則,見不平而發聲,但要理直氣和,正直而圓融。教孩子禮節從最基本的問候開始,最難的是應對進退的人情世故,只有靠多看,多體會,事情發生的當下就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時機,分寸才會拿捏的剛好。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教養,學會尊重他人,那就從禮貌開始,大人以身教示範,從機會教育著手,讓孩子從生活中來體驗學習,基本的禮貌也是可以成就大智慧的。



2016年9月8日 星期四

興德週報第653期

§校長隨筆§
校長 賴延彰

轉眼間,新學期又開學了,站在校門迎接小朋友,發現孩子都長高了,變壯了。本週六就是學校日,以下幾點與各位家長分享,讓我們攜手合作,共同為孩子建構美好的學習環境:

一、興德的老師都很用心地在培養孩子語文、數學、自然等學科的基本學力,但無論未來社會如何變遷,全人發展才能彰顯一個人真正的價值,人生的旅途上有許多第一,不需要靠比賽,只要下定決心,孩子就可以拿到第一〜『生命第一、健康第一、品德第一、行善第一、夢想第一』,而且這些第一名,將對孩子及社會帶來美好的影響,這也是我對興德小朋友的期許。
二、我們重視孩子適性發展,尊重孩子有自主權,孩子應該要了解學習是自己的事,應該學會認識自己、判斷省思、做選擇及決定自己學習的內容。因此在寒、暑假之前,孩子在老師引導下,依照自己的興趣、傾向、性情,發覺自己的長處與需補強之處,為自己訂下寒暑假的學習目標,決定自己的學習內容,為自己的學習進度負起責任,學習運用合適的方法達到學習目標。我們的老師引導孩子擬訂個別的學習計畫,希望家長一起關心合作,協助孩子訂定完善的學習內容,在假期中引導完成學習計畫,逐漸養成孩子負責、積極的學習態度。
三、甚麼是快樂學習?因著孩子興趣有發揮的舞台,獲得肯定,他會覺得快樂;因著孩子的能力設定目標,他做到了,他會覺得快樂;因著孩子的目標堅持過程,他做到了,他會覺得快樂。例如,為了準備臺北市多語文競賽、毽球比賽,指導老師常要求孩子到校練習,一開始孩子常覺得苦不堪言,沒有老師的引導,很有可能半途而廢,但比賽後就會有新的體驗與成就感。所以我們要鼓勵孩子接受磨練,學會忍耐,鍛鍊毅力,這種經過努力,達到目標而得到的快樂,就會展現積極的學習態度,也希望家長以共同的理念來教養我們的孩子!
四、國小階段最需要在生活習慣、人際經營、品德教育及學習態度打下好的基礎。我們也強調希望孩子能夠適性發展,只要孩子具備積極的學習態度,希望家長不要過度重視孩子的學業成績(分數),能了解自己孩子的性向與興趣,讓孩子發展他的優勢領域,讓孩子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