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8日 星期四

興德週報第694期

§校長隨筆§

根據今天國語日報的報導,台灣高溫屢創新高,有民眾認為,高溫已明顯妨礙學生學習。 在國發會平台上提議位全國中小學教室加裝冷氣空調。不過縣市教育局處大多擔心財政問 題,學校校長、教師及家長則大多贊同,但也擔心後續的電費和冷氣維護的問題。教育部國 教署表示,將與相關單位研議,在期限內提出說明。 這項提議已有 6000 多人附議,超過 5000 人門檻,因此提案成立。家長團體表示,贊成裝設 冷氣,但政府也需要正視財政困難縣市的冷氣裝設後續電費等經費;而學校也要注意不能因 為裝設了冷氣,孩子就放棄了戶外的運動。 各個縣市的教育局多以冷氣維修裝設的經費為考量,同時站在節能減碳的觀點看待裝設冷氣 的提案。以台北市來說,教育局認為全面設置冷氣需要做好長期的規劃,目前教育局以輔導 節能減碳為主,例如加強學校降溫設施,如果必須裝設冷氣,也會以有身障學生的班級為優 先考量。 由於極端氣候的影響,近幾年台北市氣溫突破 37、38 度已屬常見,隨著氣候變遷,學 校裝設冷氣與否的思維亦應調整。以興德來說,一節課 40 分鐘,孩子在戶外活動回到教室, 在酷暑中,要平復暑熱煩躁情緒,大約只剩 20 幾分鐘,大大影響學習效果,高年級孩子身 軀較為高大,上完體育課,在蒸籠似的教室中,體味、汗味夾雜,要讓孩子靜下心上課,對 老師、孩子來說,真是殘酷的挑戰。 作家羅怡君認為小學裝設冷氣這個問題不如表面上的簡單,往往觸及幾條敏感的神經線,到 最後吹不成冷氣的原因,未必只是經費問題,而是教育的價值觀之辯,以下是他的觀點; 論戰一:吹冷氣是過度保護,還是身體需求? 全球氣候變遷、溫度持續創新高,雖然是科學事實卻任人詮釋,溫度再高總會有人能說 這是「磨練」,或者舉出戶外工作者的辛勞來暗喻父母過度保護。先不討論「磨練說」的合理度,若去研究一下國中教室,部分公立國中早已在家長會捐錢裝設、各班負擔電費的情況 下備有冷氣。當時口口聲聲說要給孩子磨練的老師家長,為了「讓孩子讀得下去」、為了升 學率,此時又認為教室悶熱難耐,這樣的原則是不一致的。仔細觀察小學課堂裡的情況,老 師 們 忍 耐 悶 熱 揮 汗 如 雨、孩 子 們 個 個 汗 流 浹 背、起 疹 抓 癢,若 小 學 上 課 難 以 專 心 狀 況 不 佳 , 又如何能打下好的讀寫算基礎呢?此外,學校除了教室之外,教職員辦公室、休息室、圖書 館等多數備有冷氣調節溫度,而這些空間裡人員活動的「密度」沒有一個比教室更高。若連 大人都難以適應高溫影響辦公效率,如何認為授課老師與尚在發育成長的小孩必須有能力適 應溫度?

這樣的磨練觀如同過去軍隊過度操練一樣的不合理,要磨練就得先親身示範。最令人費 解的是許多人家裡照開冷氣,這樣又如何能讓孩子適應沒有冷氣的教室呢?
論戰二:這是天龍國的人才會有的困擾,鄉下地方都沒錢吃午餐了還吹冷氣? 關於都市裡的熱島效應,的確是都市人(或者乾脆就說是台北天龍人)的困擾沒錯。都 市裡沒有樹蔭、臺北盆地地形受限難時常有風,加上台灣較為潮濕,相信大多數人也有過同 樣經驗:我們能在山上、大樹下、海邊或較空曠處靜心乘涼,卻難以忍受在水泥森林中的騎 樓短暫步行。關於裝設冷氣,除非要政府統一編列預算,才必須依法一一視同仁全部 裝 設; 若是由各校家長會自籌經費,當然就不須考量其他鄉鎮的問題,因此說這句話之前,我們必 須界定,到底我們討論的是「校」的問題,還是「全國」的政策?裝設冷氣除了考量 線 路 、 冷氣機的費用外,也需確認是否後續能有維護管理、電費繳交的預算,每年這些都將成為固 定支出。開冷氣也可討論配套規範:包括溫度的控管、每月電費上限的管理、保護修繕的頻 率……等等,這些都是可事先預想管理的範圍,一併粗算後再來討論是否裝設,都會比意識 形態的爭論來得具體。 在現今預算吃緊的現況下,每個學校都應該審視自校的「優先順序」,看看地方政府和 學校可以自理的範圍內,有沒有機會照顧這項越來越必要的需求。 論戰三:不是說要保護地球嗎?怎麼還開冷氣? 是的,但是卻不是自己享受著舒適便利,期待他人愛護地球。若所有公共場所都能嚴守 控管冷氣溫度,相信就有足夠電力分給學校冷氣使用,我們應在盡量不超限的前提下,重新 檢視所有電力使用者的消費方式,而不是只喊著不夠,讓下一代承受後果,難道我們不是優 先滿足孩子、老人等更需要被照顧的群體需求嗎?資源有限、電力有限,一樣是檢視我們嘴 裡說的珍惜照顧,是否真能放在比賺錢、利益更重要的位子。日益嚴重的少子化現象並沒有 讓我們集中資源更珍惜孩子,按理說需要照顧的孩子數量縮減,理應可以得到更好的教學品 質和服務,但在大人們資本主義的思考下,反而讓偏鄉小校面臨廢併校、沒有營養午餐,都市小學也不斷併班資源減少、只想聘請代課老師,更別提是不論城鄉,每所小學都「預算緊縮」……。這些結構性問題來自於政府政策的設計方向,我們應該積極督促政府改進「重新分配」,而不是落入同樣節省、刪減的思維裡。冷氣問題可以是家長們積極了解學校財務運作、校務管理的起點,也是參與公共事務很好的練習。積極出席班親會、參與學校家長會 ,讓學校了解使用者(老師、學生)的需求與心聲,也進一步了解學校經營的困難,這才能整合資源和力量。
從以上的論述,可以澄清一些迷思概念,也因此在上學期,興德家長會在游會長領導下,成立冷氣裝設小組,克服重重挑戰與困難進行募款,在暑假中為所有班級裝設了冷氣,開學後,一樣酷熱難耐,但巡堂時,看到孩子回到教室,能迅速安定情緒、集中精神投入學習活
動;午休時,孩子可以舒適的休息養神;皮膚過敏的孩子免受起疹抓癢之苦,大人們的辛苦
都有了回報,當然學校也訂定了相關配套管理措施,不僅要節電節能,也要盡力避免裝設冷
氣後的負面問題,誠如以上所述,裝設冷氣與否的原因,是教育的價值觀之辯,我們應從教
育觀點,提升興德孩子節能減碳環境教育的知能,這才是兼顧需求與理想卻又務實的做法 。
資料引用自
1.http://best.parenting.com.tw/blogger_article.php?w=4285吹不吹冷氣,該怎麼看?
羅怡君,嚴選親子天下
2.國語日報,106.09.26

2017年9月21日 星期四

興德週報第693期

§校長隨筆§

    9月21日是國家防災日,今天早上午我們也進行無預警的地震避難疏散演練,小朋友在老師用心指導下,迅速有效的就地避難,並疏散至操場。
由於全球氣候變遷、世界人口快速的成長,加上天然資源耗竭,三者的交互影響,人類的生存面臨嚴峻的考驗。雖然防災科技與防災體系不斷進步,但是由於都市人口密集,導致近年來各種類型的天然與人為災害,對社會的衝擊有增無減。如何透過充分的減災準備與適當的應變來減緩災害的衝擊,成為每一個國家是否能永續發展的重要關鍵,我國推動防災教育已經歷15年,從播種到深耕、萌芽到茁壯,但防災教育向下紮根仍需靠學校與社區繼續努力,才能永續發展。
要深植災害應變能力並提升校園防災成效,最有效的方式是讓師生熟悉災害應變程序,經過反覆的練習,成為我國國民基本的知識與技能。為了提升學校災害防救應變能力,以減輕災害的衝擊,本校擬定有校園災害防救計畫,建立了災害防救應變組織,校園災害防救與應變組織在平時必須負責各類災害的減災與準備工作,並且在災害發生的時候,負責疏散、避難、搶救的應變工作;災害應變組織需清楚界定各分組於災害發生時的工作,避免救災時人力分配不均的情形,已延誤搶救的時機,以本校來說,災害發生的時候本校設有通報組、避難引導組以及搶救組,而老師在平時就應該教導學生了解在災害發生時,各自必須採取的減災與準備應變措施,老師平時應該指導孩子學會災難發生時的應變措施,如何正確避難與疏散,在災害發生中,老師應該有效引導協助學生進行疏散避難並採取其他適當的應變作為,同時指導孩子善用1991留言平台語家庭防災卡。平時針對各種可能的假設情境進行不斷的練習,讓師生熟悉各項應變作為,在真正災害來臨的時候,就能夠迅速有效地採取避難的行動,減少傷亡的發生。
學校必須藉由教育與訓練提升師生防災知識與技能,具備防災知能也是我國國民需要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同時透過親職教育與社區相連結,達成學校、家庭與社區一體防災共同減災的體系,加強防災教育可以維護校園安全並增加師生抗災能力,同時也是未來我國國民防災與永續發展的基礎。


資料引用自「災害應變參考程序手冊」,2011,教育部



2017年9月14日 星期四

興德週報第692期

§校長隨筆§

    興德教師團隊多年來深耕專業成長,奠定興德優質品牌的基礎,亦是優良校風與傳統,自91學年度起,老師們將課程設計、教學過程或行政規劃執行的成果,以行動研究的方式進行探討,並開始參加臺北市教育創新與行動研究徵件比賽,前年大放異彩,送出10件作品,10件皆獲得入選以上之獎項,勇奪團體乙組第一名的殊榮,去年也獲得團體乙組第六名的佳績,這已是連續第十年獲得團體優勝,興德堅持專業發展的熱情與行動,在臺北市教育界實在令人刮目相看!
    所謂行動研究,是指實務工作者結合學者專家的力量,針對實務問題進行研究,以求解決實際所遇到的問題。「行動研究」的目的是在解決教育現場的問題,可以幫助學校提升行政效率,強化老師進修的效果,增進學生輔導的成效,協助課程修訂,增加班級經營的效能,激發教材教法的革新。對於老師教與學的效能之提升有實質的功能。
   「行動研究」不必講究過於嚴謹的研究設計,也毋須採用高深的統計方法,一般教育實際工作者有能力加以運用。過程大致上可分為:1.確定研究問題及重點;2. 與相關的同仁討論初步研究計畫;3.參考相關的文獻;4.決定研究方式,例如問題調查、觀察記錄、文件分析、訪談等等;5.進行資料蒐集;6.進行資料結果分析與解釋;7.提出改進的建議。行動研究有很大的使用價值,如果教育工作者能夠妥善運用,對於個人或學校的發展都相當有幫助。
  興德國小向來以專業與熱情的師資自豪,這也是興德能否面對未來挑戰的關鍵。「變是不變的真理」,在二十一世紀後的將來,唯有不斷創新求變,才能滿足未來世界的競爭。在今天的教育現場,我們無法以一、二十年前所學的教材教法教導現在的孩子去面對他們未來數十年的社會,老師同樣需要創新求變,隨時調整心態與做法,具備教師專業,這是責任更是使命。因此,教師們為了要解決教學現場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必須透過專業成長,來提升教學效能。「教師即研究者」是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以科學方式結構性分析教學成效的行動研究即是眾多專業成長途徑之一,對檢視省思教學過程與效能頗有助益。行動研究除了可以展現教師個別的專業與效能,也可以讓集體智慧資本加乘影響,這是團隊的有效資產,更是吸引校內外資源挹注學校最有效的利器與憑藉。
今年是興德的專業成長年,我們要以備課社群與行動研究成為課程轉型兩大支持系統,興德團隊必須朝此目標堅定向前邁進!
資料引用自「教育小辭書」,2010再版,吳清山、林天祐


2017年9月8日 星期五

興德週報第691期

§校長隨筆§


    轉眼間,新學期又開學了,站在校門迎接小朋友,發現孩子都長高了,變壯了。孩子不一樣了,校園也有一些改變,在暑假中,綜合球場、多功能教室、視聽教室、行政辦公室也完成整修,提供更優質的學習環境;在家長會的努力之下,一至六年級的教室裝設了冷氣,在酷暑炎熱中,孩子的學習會更有效率。本週六就是學校日,以下幾點與各位家長分享,讓我們攜手合作,共同為孩子建構美好的學習環境:
一、興德的老師都很用心地在培養孩子語文、數學、自然等學科的基本學力,但無論未來社會如何變遷,全人發展才能彰顯一個人真正的價值,人生的旅途上有許多第一,不需要靠比賽,只要下定決心,孩子就可以拿到第一〜『生命第一、健康第一、品德第一、行善第一、夢想第一』,而且這些第一名,將對孩子及社會帶來美好的影響,希望家長一起鼓勵孩子朝向全人發展。
二、國小階段非常強調孩子能夠適性發展,只要孩子具備積極的學習態度,希望家長不要過度重視孩子的學業成績(分數),能了解自己孩子的性向與興趣,讓孩子發展他的優勢領域,讓孩子充分發揮。
三、103學年度興德孩子參加校外競賽有46人次獲獎,104學年度有96人次,105學年度增加至238人次,孩子的表現傑出,學習也是快樂的。甚麼是快樂學習呢?因著孩子興趣有發揮的舞台,獲得肯定,他會覺得快樂;因著孩子的能力設定目標,他做到了,他會覺得快樂;因著孩子的目標堅持過程,他做到了,他會覺得快樂。例如,為了準備臺北市多語文競賽、毽球比賽,指導老師常要求孩子到校練習,一開始孩子常覺得苦不堪言,沒有老師的引導,很有可能半途而廢,但比賽後就會有新的體驗與成就感。所以我們要鼓勵孩子接受磨練,學會忍耐,鍛鍊毅力,這種經過努力,達到目標而得到的快樂,就會培養出積極的學習動機與態度,也希望家長以共同的理念來教養我們的孩子!
四、在資訊科技時代,沒個人無法自外於資訊科技之外,藉助科技的進步,「人機互動」能讓「人際互動」無遠弗屆,更加快速便利,但絕不能取而代之,更不能讓資訊科技過度干擾生活,例如手機成癮、網路成癮。根據調查研究,2030年最有價值的資產是人際關係能力,希望家長能有效引導孩子從事更多的人際互動,讓「人機互動」成為「人際互動」的助力,而非阻力。
五、我們不僅欣賞興德孩子的個殊性,也要培養興德孩子的合群性。因此也希望家長多與老師合作,疼愛不溺愛、寬容不縱容,在家裡以溫柔但堅持的方式,指導正確合宜的生活態度,由於少子化的關係,在家庭中少了很多兄弟姊妹之間情誼的互動,到學校或在群體中要學會尊重、分享與合作,都需要教導孩子如何忍耐與等待。
六、小學是孩子成長過程的關鍵階段,健康的體魄是未來亮麗人生的重要基礎,所以也期待家長能與學校配合,在家中留意孩子牙齒與視力保健,提醒孩子適度使用3C產品;雖然興德沒有很大的操場,但無損於孩子體育學習活動,老師還是用心的規畫多元有趣的體育課程,希望家長與學校一起合作,從小培養良好的運動習慣。 
七、各位家長都深知閱讀對孩子學習的重要性,但是由於資訊發達,3C產品隨手可得,孩子閱讀習慣的養成,沒有家長的配合亦是事倍功半。所以要懇切的請家長在家務必陪孩子一起閱讀,家長們如果能夠在家中營造有效的閱讀環境,對孩子的學習一定有極大的助益。
八、現在是強調終身學習的時代,請家長踴躍參加本校辦理的親職教育成長講座。透過講座的授課及家長們的分享,可以有效開拓自己的視野,並提升教導子女的知識與技巧。
九、請各位家長共同維護校園安全,定期到校服務的志工家長請佩戴志工識別證,一般家長到校請換證並著訪客背心,共同維護校園安全,並讓我們的孩子學會應變與應對。
十、各位家長都非常關心孩子在學校的學習與生活,興德雖然是個規模很小的學校,也是個友善的校園,希望家長有任何意見,可以透過導師反映或打電話、E-mail或來一趟學校,表達意見或請求協助,我們都樂意為大家服務或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