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5日 星期五

興德週報第501期

§校長講談§
《看香港推閱讀的策略想臺灣的問題》
校長 洪瑾瑜1011001
臺灣的出版界是很活絡的,自己編輯或代理進口童書等,都很蓬勃發展。這幾年推動閱讀的教育或活動也不少,但是柯華葳教授說臺灣最近參加國際閱讀評量,高分的人數都不夠多,表示高層次思考還有努力的空間。因為臺灣學生閱讀習慣尚未養成,高層次思考未被重視,獨立閱讀時間又未被珍惜;政府若要處理PIRLS的成績,必須思考臺灣的閱讀出了什麼問題。
教育部這幾年很肯花購買圖書的錢,也曾投資13億經費來推廣閱讀,但是教師對提升閱讀的策略與教學法一直不足,老師也較少讓學生練習需要思考的題目。柯教授建議老師也要自己練習讀一讀青少年和兒童讀物,了解書的內容,才能帶動學生對閱讀的興趣。以前段考還有閱讀測驗,現在沒有了,有的老師還會尋找坊間的閱讀評量讓學生回去寫,但這些坊間的評量測驗,裡面有很多題目不必看文章也會寫,根本無法增加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能力,可見臺灣推動閱讀的方式有問題。
這幾年臺灣政府雖然砸下不少經費,但學生的評量成效就是輸香港,甚至上海。可見這不是有錢買書給孩子讀就可以提升閱讀能力,不是有很多家庭都投資了很多錢買書呀!但是家長都不懂得陪孩子如何閱讀,也不捨得花時間陪讀,不要以為都給孩子多讀幾本書,「閱讀量」提高了,學生的能力就會進步與成長,那是不可能的事。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謝錫金說,香港推動閱讀教育是學校每天的第一節課都拿來做閱讀課,什麼都不教,老師、學生都很高興,「強調的是有效率的教學和學習」,他說老師教得多,學生不一定就學得好,重點是如何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沒錯!這幾年香港在幾項國際閱讀評量(PIRLS)中成績突飛猛進,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更曾邀請香港區PIRLS計畫主持人謝錫金博士與臺灣區計畫主持人柯華葳教授,針對兩地的調查結果深度對談。
謝錫金說「閱讀是跨領域課程核心,不是課堂的事」,以前大家都強調「從閱讀中學習」,其實應該改變為「先學會閱讀,再從閱讀中學習」更好。香港的閱讀教育獲得政府全面的支持,學校有課程自主權,引進新的活動和評量,孩子變得喜歡閱讀,家長也開始重視閱讀。
同樣的,臺北市也重視閱讀、推動閱讀,本校更是天下閱讀的合作學校;本校還有巫明玲老師到香港去取經回來,我們更應該好好教學生閱讀,從閱讀中求進步。
但是我常常看到的是學生在自由閱讀,老師趁此時間在批改作業,閱讀時間就是學生自己在閱讀,老師沒有引導或參與。不是我們老師不會指導,而是老師有沒有將這幾年參加過的閱讀研習策略好好用在學生身上,能把那些可用的指導策略用在學生的身上,才是重點。
香港也有提出他們改善學校的閱讀環境,同時利用專業培訓改變教師的觀念。尤其是香港的學生一學期要讀2、30本書,教法也完全不同。我一再的提出本校的寒暑假指定閱讀,讀後要寫閱讀心得或學習單,甚至鼓勵學生一些開放性的閱讀,數量有太少的問題,但老師認為本校學生的素質,如果閱讀數量太多會增加學生的負擔,因此,本校的學生的閱讀能力的進步也是很有限。
以前香港也是用閱讀報告來診斷學生的閱讀能力,但是現在改做閱讀檔案,會透過演戲、做廣播劇、即興劇、辯論等來評量。香港現在每個學校都有圖書館,在走廊、運動場、福利社都有書,甚至有學校連洗手間都擺書,走到哪可以看到哪。
臺北市每個學校也都有圖書室,甚至規模很大的圖書館,走廊轉角還設置圖書區或讀書角,而且充實很多很多的新書喔!就是不知道孩子讀到哪裡去了?也許孩子在沒有大人的閱讀指導下,可能都是翻一翻書就完成閱讀了,這才是書本裡的知識未能進到孩子的腦子裡的問題所在。
各位家長在家不但要陪著孩子一起閱讀,有時也要與孩子進行討論分享,這樣才能達到有效的學習效果。當您的孩子會表達許多非您或老師教的學習知識時,就表示閱讀已帶給孩子想像的空間與知識力。當孩子看完一本書,您其實可以試問幾個問題看看,例如:這一本書到底在寫甚麼?最喜歡或最感動的是那一部分?裡面那些地方的形容用語讓您覺得很認同?如果您問了,孩子只會回答我不知道或一問三不知,您就可以判斷孩子的問題可能未深入閱讀或是沒有真正得到閱讀的理解。其實,高層次的思考部分,我尚未提及呢!可見問題還真不少呢!
總之,陪伴閱讀,不是陪著孩子、看著孩子讀書而已,要讓閱讀有效的方法是要親師多與孩子互動、討論、分享,才有用喔!我們真的要再加油了!

一、謝謝輔導室完成教師節樂透派活動:
從淑芬阿姨拍的照片製作成檔案上傳youtube來看,各班級小朋友前面祝福老師的布置,比導師的班級布置還要精采,班級的布置大都只是釘掛班級學生的學習單,實在太簡略、精彩度不足,顯然老師們要加油囉!
二、今年中秋節的月亮又圓又亮:
週六我經過景美溪,看到河畔烤肉的人潮好多,週日傍晚去景美溪散步,沒有發現垃圾滿地,可見國民生活水平提高許多,這兩天很幸運,颱風已過,還給大家與人團聚的機會。
三、本週三下午我又要再到雲林縣麥寮橋頭國小演講:
這一次要與該校老師談「新興議題的教學策略」,除了九年一貫課程中提到的六大議題(資訊、性別、人權、生涯、環境、家政),目前最夯的新興議題是海洋教育,但因時間的關係,我不可能一次完成所有議題的分享與報告,但我特別找出該校鄰近麥寮六輕工廠的環境議題,希望與老師談一談他們在教學生時如何關注這一個部分。我也會提及社會上目前發生過的一些議題,例如霸凌、家暴等,至於校內的週三進修以各專業社群討論各組規劃行動研究等為主,請各組召集人召集大家囉!也謝謝嘉偉邀請社區大學毛老師來分享神經語言學,有興趣的組別都可以一起參加。
四、最近一位家庭有狀況的特殊學生頻頻困擾老們們:
謝謝輔導主任、特教組、輔導教師及導師都一起關注,也邀集社工師一起關懷該生的家庭,目前該生原生家庭的問題較多,無論如何,該生又從他縣市轉回本校,我們仍須發揮關愛的力量。拜託全體同仁,不管在校內哪裡,看到他有不良的行為發生時,都要協助機會教育,以免發生特殊狀況。
五、謝謝幾位老師指導學生送件參加英語繪本競賽:
謝謝筠佳老師、美芳老師、文齡老師還有鄭主任、玲玲顧問等的指導,這一次有四位學生送件,希望學生多參加這些競賽,就有機會展現自己。

一、本週三下午教師進修為教學研究會時間,請各專業學習社群運用時間進行教學成長研究。
二、請各位老師在10/8以前完成全國教師在職進修網的研習規劃。
三、配合個人資料保護法在10月1日開始施行,有關公務機關應將機關內部保有之「個人資料檔案名稱、保有依據及特定目的、個人資料類別、保有單位」等事項公開,已於9/28召開盤點清查會議,依規定於網頁公告。也請各位同仁善盡個人資料良善保管的責任。
四、本週二頒發暑假作業優良作業獎狀。
五、本週三召開六年級老師的基本學力測驗前說明會。

一、學生校內衛生、安全及秩序宣導事項:
(一)安全教育宣導-環境安全:
1.在樓梯間不推擠衝撞。
2.我會注意開關門的安全。
3.在教室、走廊不奔跑。
(二)最近在走廊奔跑,玩追逐遊戲的情形很多,須請各位老師協助提醒與制止。
(三)下雨天學生撐傘方式須加以教導,以免開傘或行進時刺到他人,容易發生危險。
二、衛生局於10/3(三)上午約9:50派員到校,為一年級學生於左手上臂查驗卡介苗疤痕。
三、10/4(四)晨光時間法律教育宣導,由銘傳大學到校進行法律宣教活動,參加對象:六年級;地點:視聽教室。
四、10/2(二)四年級校外教學,地點:臺北市親子劇場,隨隊領隊鄭芳枝主任;10/3(三)二年級校外教學,地點:臺北偶戲館,隨隊領隊陳瑞香主任。
五、預計10/15(一)下午1:30召開期初交通安全委員會議。
六、感謝四年1班班級導護,協助第5週學生上下學安全。
一、10/9開始販賣冬季制服。
二、為強化學生安全,總務處旁二樓鐵門於放學後關閉,若有學生或老師上下樓,請按鈴後警衛室進行確認後進出。
三、本週二10/2上午進行三年級新式課桌椅及101年度遊戲場工程監造兩案驗收。

一、教師節活動進行非常順利圓滿,感謝大家的配合。
二、10月份將彙整性別平等教育宣導成果報局。
三、10/5晚間辦理家長代表大會,邀請相關人員出席。
四、10/8下午1:30召開輔導室相關會議,依序如下:
◎友善校園學生事務與輔導工作會議
◎性別平等教育推行委員會議
◎中輟生鑑定復學輔導就讀小組會議
◎家庭教育委員會議
◎特教推行委員會議
五、提請討論101.10.01來文教育關懷獎勵計畫推薦學生參選方式。

一、10/15星期一上午10:00文山健康中心來園進行健康學園訪視。
二、幼兒對於物權概念尚未完全建立,最近一位孩子連續把同學的物品放進書包帶回家,老師對她持續進行輔導,也利用弟子規「借人物虛明求,倘不問即為偷」,讓孩子了解別人的東西不可以隨便帶回家。

 §教育充電站§
《借鏡日本:十二年國教的下一步    學習共同體的革命(一)》
把教改重點擺在:採計在校成績、設立「特色高中」、學區劃分...能幫助學生樂在學習嗎?什麼才是教育的核心精神呢?早已在日本三千所學校展開的「寧靜革命」,如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如何讓老師和學校構成「學習圈」,幫助學生享受學習的快樂?
文-黃郁倫(東京大學教育學研究科博士課程)
出處:親子天下雜誌24期
「學力低下、學級崩壞、逃學、霸凌、校園暴力、我們的孩子究竟出了什麼問題?現行的學校教育體制是否已不適合現在的孩子?」這個問題,是日本許多教師、家長、甚至孩子們心中的疑問。1980年代,因為學歷社會及考試競爭的影響,學校強調填鴨式教育。過分強調成績,卻讓學生漸漸對學校及班級失去歸屬感。「成績高的就是好學生,那我呢?」「為什麼非要我去上學?」「上課學習一點都不有趣。」這樣的想法在學生心中漸漸發酵,更多學生對學校、教師失去信任,甚至放棄了學習。
「21世紀的教育該怎麼進行?21世紀的學校及教師該如何引導孩子學習?」東京大學教育學研究科教授佐藤學,從30年前開始提出以「學習共同體」(learning community)為目標的教育改革。強調取代傳統的填鴨式教育,地方、家長及教師須通力合作,建立關注到每個孩子學習的「學習共同體」。佐藤教授認為,傳統學校教師單方面的授課方式,有以下缺點:
一、教師單方面授課,孩子被動的將聽到的全部背起來,學到的只是背誦能力,而非知識本身。
二、傳統式教學,孩子不需與他人接觸或討論。然而,21世紀的社會,強調與多種多樣的人共生互助,學習也應該與他人交流,讓孩子視野更寬廣。
三、傳統學習方式,讓孩子因為背誦,累積許多知識,卻無法活用知識。學習應該是透過活動,讓孩子充分運用學到的知識,在失敗時,再一次思考知識的原理,如此才能真正了解知識並能活用。
因此,「學習共同體」的主要目標,並非提高孩子的成績,而是透過引導的教育方式,讓孩子體會學習的快樂;並在探索的學習方式中,培養孩子「思考」及「學習」的能力。也就是說,我們要教孩子如何「學習」。
日本教育界的「寧靜革命」
佐藤教授所主導的「學習共同體」改革,30年來,已經在日本三千所學校實踐,約10%的學校參與,掀起了日本基礎教育的變革。在沒有教育主管機關的贊助和支援下,被稱之為民間掀起的「寧靜革命」。佐藤的影響力也逐漸從日本擴展到亞洲各國:鄰近的韓國於2000年導入「學習共同體」,以首爾為中心,並獲得韓國8成教育局長的支持並推行,每年派遣上千人的教師團到日本學校,實地參觀研究。中國於2003年導入,以上海為中心,北京、西安都已開始實施。強調學力導向的新加坡,也於2005年由教育部主導,推動從上而下的教育改革。
「學習共同體」教育改革的大方向之一,就是建立班級孩子的學習圈。首先,改變班級孩子的座位方式。由一排排面對教師的座位方式,改為「ㄇ」字形的座位,方便孩子隨時互相討論,進行小組學習。上課當中,教師先引導學生思考,帶出學習問題;再透過小組討論,了解學生思考方向,並不時請學生將小組的思考心得與全班分享。一方面訓練孩子清楚表達自己的意見,另一方面讓孩子的思考更深入、廣泛。
透過這樣的模式,班級中的4人小組是一個個學習圈;與全班討論時,班級更成為一個大的學習圈。但值得注意的是,所謂的「小組學習」,並非小組互相競爭,或分工合作,而是每個人在同一起點,一起思考解決問題。
教師在「學習共同體」中,不再是傳達知識的中心,而是知識的「媒介」。佐藤教授指出,傳統的上課方式中,教師在課堂上大部分時間一直「說」,卻忘了「聽」的重要性。教師「聽」的能力,不僅只是聽孩子發表內容或意見,而是透過「聽」的方式,肯定孩子的存在,給予歸屬感。老師也因為能夠「聽」孩子的聲音,觸發自己的思考,讓自己融入孩子的學習領域;更因為適時的「聽」、串聯知識與孩子的意見,使孩子的思考更深刻,激出更大的火花。因此,教師站在學生的同一平面學習,是很重要的一環。
教師們晉升為「學習專門家」
此外,教師們也構成「學習共同體」的另一個學習圈。佐藤教授強調,21世紀的教師,除了實踐教育之外,更應提升自己為「研究者」。在觀察自己和他人的上課經驗中,透過不斷的思考、反省及學習,往「學習專門家」的路成長邁進。因此,構成教師們學習圈的第一步,就是將教室的門打開,讓其他教師能進入互相學習。佐藤教授強調,在教室觀察中,真正的專門家,是能夠脫離評論的方式,用「省察」的態度,觀察自己及他人的上課情形。
換言之,觀察者與授課教師是站在同一平面,把觀察的孩子當做自己的學生,一起思考同樣狀況發生時,自己的處理方式。因此,在「學習共同體」中,不僅孩子有成長的機會,教師也能不斷的學習。
學校轉化為公共的教育
任何教育改革中,學校及地方都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佐藤教授認為,現今學校改革最大的困難之一,就是家長和教師間的不信任,及學校和地方間的意見分歧。這樣的不信任,反而造成孩子問題的嚴重化。如何消除家長、教師、學校與地方的分歧,佐藤教授主張,最好的方法,就是打開學校大門,讓地方人士及家長參與學生學習,並在實踐的過程當中,構築家長、學校及地方的「學習共同體」。「學習共同體」的「參加學習」,並非傳統的「教學參觀」,而是讓家長及地方人士,實際進入班級孩子的學習圈。與孩子同一平面,一方面引導孩子思考,一方面從孩子的學習過程中思考學習。
在日本實際進行的狀況中,「參加學習」的型態及參與人士非常多樣化,雖然規劃各有不同,但每個學校都出現同樣結果:家長們在剛參與時,只在乎自己孩子的表現及學習,隨著經驗的累積,漸漸會去關心其他孩子的學習及反應。而孩子們也因為教室裡許多大人的參與,更安心展現挑戰的欲望。在日本「學習共同體」的實踐中,家長及地方人士的「參加學習」,無形中激勵了孩子的學習欲望;也透過實際的參與,改變了學校、家長、及地方的對立關係,使學校教育轉化為「公共的教育」,大家不僅是「學習共同體」的學習圈之一,更有責任及義務為孩子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
實行「學習共同體」的學校,學生到底有什麼樣的改變?
佐藤教授回憶,許多自願參加「學習共同體」教育改革的學校。在加入時,都面臨學習崩壞,學生問題嚴重,甚至逃學的學生人數達全校學生總數十分之一。實行「學習共同體」後,因為上課不再只是背誦及考試,而是透過各種方式探索學習,學生漸漸獲得學習的成就感。許多逃學的孩子漸漸不再抗拒學習,反而認真思考、參與討論,有時表達的意見,甚至比成績好的孩子更深入、更發人省思。也因為家長及地方人士的參與配合,使學校、地方及家庭的關係更緊密,原本嚴重的學生問題也大幅減少。
雖然「學習共同體」的主要目的不是成績,但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及對學校的歸屬感,卻能反映在成績上,許多遠遠在平均之下的學校,一躍而達平均標準;隨著長時間的實踐,更有不少學校,已超越平均標準達到高標。成績並非「學習共同體」的目標,但因孩子學會「學習」的能力,享受「學習」的快樂,成績一躍而上。這樣的成績表現,並非訓練,而是孩子真正懂得、運用知識的結果。
「學習共同體」的學校,每年都會舉辦數次公開研討會,開放學校大門,讓其他學校的教職員進入教室參觀教學情況。許多校長及教師,在看過學生的學習情形後,產生感動及共鳴,紛紛積極的將「學習共同體」導入自己的學校。因為這樣的分享與感動,日本許多學校都由教師或校長發起,導入及執行「學習共同體」。佐藤老師深信,開發孩子潛能,只朝教材或教學法單方面改善,效果及維持度極有限。唯有地方、學校、教師、家長、學生一起努力,才能有效解決教育問題,進而提升孩子學習潛能。每個孩子都不能被放棄,保障每個孩子的學習,讓孩子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習能力、在探索中開啟學力潛能。佐藤教授,甚至每一位學習共同體的教師們都正在努力學習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