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31日 星期四

興德週報第773期

§校長隨筆§

    放學時與一位家長聊孩子的學習狀況,她很謝謝學校老師耐心的陪伴,常常跟家長溝通,依孩子的狀況適時的轉換輔導與教學策略;同時學校的溫馨氣氛,同學間的包容接納,讓她的孩子能安心的學習。短短幾句話,其實已說明接受特殊教育的孩子在學校能正常學習,實施融合教育所應具備的條件。
    融合教育是指身心障礙學生的安置方式由特定的機構走入一般的社區,由特殊學校轉到普通學校,由特殊班進到普通班,也就是強調回歸主流和正常化。
    為了達成「特殊而不隔離」的理想,避免身心障礙學生形成孤立,培養學生能適應未來社會的生活,資源班的教育型態漸漸成為一種主流,事實上要實施完全融合教育,將身心障礙學生完全回歸到普通班,仍有其現實上的困難。不過,透過適當的教育情境設計,讓身心障礙學生與一般學生能夠得到最大的互動機會,增進一般學生對身心障礙學生的了解與尊重,已成為當前特殊教育努力的重要課題。
    融合教育的實施,猶如一棵樹苗需要不斷的灌溉與滋養,才會茁壯,並長出美麗的花朵。所以它不僅需要政府強而有力的政策支持,也需要學校老師(普通班老師與特殊班老師)的合作,家長的配合態度也很重要,如此相加相乘,才能得到最大的效果。特殊需求的孩子就好像是慢飛的天使,只要在一個友善和諧溫馨的學校環境中,普通班的孩子會尊重與接納,全體老師給予支持跟協助,我們相信慢飛的天使總有飛上天空的一天。

 資料引用;吳清山、林天祐,教育小辭書,台北市,2010。
     校長 賴延彰


2019年10月24日 星期四

興德週報第772期

§校長隨筆§

現代的年輕父母或老師,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在教育下一代上,常常借鏡西方教育方法。然而相當一部分家長及老師忽略文化的的不同,也曲解了西方教育的理念。例如「尊重孩子」常被曲解成「孩子的意見全盤接受,任其自由發展」。
    現代父母及老師重視親子或師生溝通,也尊重孩子的意願,因此很多事情會詢問孩子意見「好不好」,甚至變成常用的口頭禪。但若牽涉到身體健康、會影響他人的行為、未來的學習態度等,必須予以規範與引導的事,就不能問好不好,這樣反而讓孩子有討價還價的空間。尤其遇到必須禁止的事,就請用直述句,別再用詢問句了。
    魏瑋志(2017)認為,對待孩子的教養與態度,要給予有規矩的自由,務必做到「尊重而非放縱、同理而非溺愛、傾聽而非順從」。踩在規矩之上的行為,不要再問孩子了,請給予直述的肯定語句即可,以幼兒為例,有幾個做法可以練習看看。
一、給予緩衝,但目標不變
  「因為你最近青菜吃太少了,等一下要把我給你的青菜吃完喔。」
  「我不要吃青菜啦。」
  「至少要吃兩大口,沒吃完就不能出去玩。」
  「後面有人在等了,我們從鞦韆上面下來吧。」
  「我不要,我還要玩。」
  「那麼我們再盪十下,如果你還不下來,爸爸一定會抱你下來。」
  重點在於讓孩子以看得到的目標來慢慢接受,而非一次就強迫他接受。
二、轉移目標,但堅持到底
  「剛剛已經吃過很多餅乾了,明天再吃吧。」
  「我不要,我現在就想吃。」
  「不然你吃海苔好啦,但就是沒有餅乾。」
  「你的蛀牙又痛了,我們一定要去看醫生。」
  「為什麼? 我害怕去看牙醫。」
  「只要你看牙醫成功了,我們去吃你愛吃的壽司。」
  換個可以接受的事物來替代,或是採用鼓勵的方式來轉移念頭,引導孩子一起堅持地朝著目標前進。
三、要求孩子一定要做的事,我們要說直述的肯定句:
  句型: 「等一下要吃完青菜喔。」
  句型: 「要騎車出去玩,一定要帶上安全帽。」
  句型: 「我們要從鞦韆上面下來囉。」
    網路作家大V(2019)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在一個清楚,明確的規範裡,給予孩子獨立發展、探索的自由,是蒙特梭利「自由與紀律」的中心思想。不是每件事情只要孩子想做都可以做、都可以得到;成人有責任讓孩子知道,什麼事情是不應該的、是不被允許的;「愛」他不是事事順從他。我們用溫和的語氣、堅定的表情、明確的態度對孩子說「No」,讓他明白在環境裡面準則是什麼,在即將要偏離的發展軌道,回到正常的航向。
    而在小學校園,小學生成長首重生活習慣與學習態度,有關品德教育的基礎-生活教育的要求與輔導,如果誤解尊重的原意,想必班級秩序一團亂,生活常規脫序,學生行為舉止乖張無禮,學習也不會有效果;而在學習態度方面,老師可以發揮專業引導的技巧、從旁鼓勵指導(這就不是強迫),讓孩子勇於嘗試參與各項學習活動與競賽,如過於順從孩子的選擇,孩子不僅失去觀摩學習的機會,也會慢慢形成消極怠惰的心態,實非教育之目的。
    換言之,我們都不希望孩子成為無理取鬧、養尊處優、生活脫序,抑或消極被動、沒有學習意願的小霸王。這都需要老師與家長釐清尊重與放縱的界線,輔以合適的溝通引導技巧,長時間積累下來,就會成為有禮、同理、愛學習、樂學習的興德好兒童!
資料引用於:
魏瑋志,風傳媒,https://www.storm.mg/lifestyle/275809  2017.06.06
大V生活,教養 | 以愛之名行放縱之實。尊重與放縱僅有一線之隔/自由與紀律 2019.10.08

     校長 賴延彰


2019年10月17日 星期四

興德週報第771期

§校長隨筆§

這個學期開始,許多家長拿到孩子的課表,對『興德時間-晴空享閱、科技創思、民俗體育、田園樂活、探索體驗、寰宇學堂』一定充滿好奇;這學期也有幾位新夥伴加入興德團隊,我想有必要將這兩年來,課程發展的發想與研發實踐過程再概要闡述,凝聚共識,期待雙核心三主軸的課程能永續優質發展!
  九年一貫時期的校本課程如何透過優雅轉身與十二年國教課綱相銜接,對每個學校來說,都是個全新的議題。為持續優化學校整體的發展,興德從106年開始便積極嘗試,開展一段新課程實踐的「驚艷之旅」。
  行政團隊因應大環境劇變,先重行審視並思考現行校本特色課程-民俗體育與閱讀課程,能否禁得起少子化的考驗,持續發揮培育關鍵競爭力人才之功效;接著再評估學校優劣勢、各項條件與挑戰後,確立「雙核心三主軸」課程架構,明定以閱讀課程與科技資訊為工具領域,同時發展田園課程、民俗體育與探索體驗三大課程。
  雙核心三主軸課程乃立基在原有課程基礎上,融入素養導向精神,以系統性觀點做好橫向聯繫與縱向統整。運用「變動最少、負擔最小」的操作模式,賦予課程全新風貌與亮點,為小型學校注入全新風貌和活力。
  課程願景是引導課程發展方向的關鍵,興德在確定課程架構後,隨即透過闡述,將學校願景與108新課綱之理念相連結。「自在、生活、e起來」是興德全校具共識的願景,連結新課綱「自發、互動、共好」後,內涵如下:
一、自發悅自在(learn of):激發向上之意願及積極學習之動力-願嘗試、有意願、有動力;
  二、互動e起來(learn from):重視基礎知識學習及方法之探究力-有知識、有方法;
  三、共好樂生活(learn for):涵育正向態度及應用所學之實踐力-好態度、樂實踐。
  雙核心三主軸課程便是以「自發悅自在、互動e起來、共好樂生活」課程願景作為指引,關照「意願動力、知識方法、態度實踐」三大面向,注重部定課程與校訂課程之整合,從而發展課程地圖。
  興德是小型學校,課程發展需全體老師投入才有成功的可能。在老師有熱情、有專業的支持和投入下,順利透過新課綱宣導、行政及教師團隊協作,完成課程轉型與建構任務。期間,校長與主任時時關注教育趨勢變化,自106年初就主動對新課綱進行了解,接續參加各項研習自我精進;也帶領同仁進行校外標竿參訪,豐富教師學習視野,了解各校課程建構歷程及內涵,為學校課程轉型及發展做足準備。
  為確保課程建構步驟與內涵之正確,還定期聘請專家學者到校指導,針對課程願景詮釋、雙核心三主軸之課程內涵、架構與課程目標深入研討,直到課程雛形建構為止;過程中,對話人員與規模大小會依階段需求而靈活變化,有時是校長主任對談,有時會邀約領域召集人加入,有時則是全校老師一起來,目的在豐富對話之內容及養分。
  目前「晴空享閱、科技創思、田園樂活、民俗體育、探索體驗」五套課程之課程地圖均已初步研發完成,108年8月起開始在教室實踐並隨時蒐集課程與教學回饋資料。相較於過去的九貫課程,興德新課程最大的改變是:每套課程清楚臚列「意願動力、知識方法、態度實踐」三個層面的學習目標,更強調融合知識情意技能之素養導向教學;校訂課程強調態度實踐、部定領域課程重視知識方法,彼此相互為用;五套課程之間有工具領域及發展運用,角色不同卻互為統整;每套課程縱向與橫向連結之脈絡清晰明確。
  歐用生教授(2018)曾說:「課程是趟驚豔之旅,學習始於驚奇,終於驚奇。學習始於驚嘆號和問號,終於驚嘆號和更多的問號!課程currere是跑的過程,在跑中和自然相遇;探索世界,和他人相遇;擴展人際,和自己相遇,覺醒自我!所以課程是人與自然、社會,人與人,人與自己的相遇和對話。」以歐教授的這段話為「雙核心三主軸」課程建構歷程下註腳,再恰當不過了。願興德夥伴能再接再勵、同攜手齊努力,為興德孩子的未來續譜美妙的生命樂章!

     校長 賴延彰

2019年10月10日 星期四

興德週報770期

§校長隨筆§

昨天下班後,整理硬碟裡的照片,104年參訪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及立陶宛的回憶再度湧現,與大家分享立陶宛所見所聞。
  維爾紐斯大學創建于1579年,是最著名的綜合性大學,也是為波羅的海三國中最古老的高等學府之一,為全國規模最大的大學。許多立陶宛的名人,也大部分畢業於這所大學。很多在世界知名的宗教家,政治家和歷史學家都來拜訪過維爾紐斯大學,像教宗約翰保羅二世、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曾拿過諾貝爾文學獎的波蘭詩人Wislawa Szymborska,立陶宛作家Czeslaw Milosz等,因此威爾紐斯大學應可稱為立陶宛之光。
  建校已經超過4個世紀的維爾紐斯大學,跟隨著受教人口增加,原舊有的校地早已不敷使用了,在20世紀後人口快速增長下,校區分布整個市區,也是其學校之特色之一,因此佔地之廣貫穿整個老城區,它總共擁有13個園區,其中包括12個學院、8個部門、10個研究中心和三所附設醫院,至目前大約有22,000位學生正在就讀,估計約有二成的立陶宛的人口,由此大學畢業。維爾紐斯大學目前已成為國際上有影響的學術中心之一,具有廣泛緊密的國際聯繫,學術交流活動非常活躍,該校也開始接受他國的公派和自費留學生,由於教育品質高、費用低廉,將能為留學生構建了一個良好教育的平臺。因此該校也配合世界潮流,創教育思維和改革教育方針,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為方向,拓寬專業基礎的向度,改變以往狹窄的培養方式,改善並優化課程結構以建立完善管理制度,減少必修課,增加討論會、實習、模擬生產、現場教學等生動活潑的方式,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並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並加強學生能力的培養,這樣的改革方向與台灣現行教育略為相似,台灣教育若能更加重視實際操作與生活技能配合,必能加速知識連結,讓學生將所學更為積極展現。
  文學街道穿梭在城區間內小街道牆上,佈滿著大小不一的藝術創作,包括繪畫、詩篇、彩繪磁磚等,形成一條獨特的文學之道。這是2008年為了紀念曾居住這條街上的19世紀詩人以及眾多和立陶宛有關聯的詩人及文學家們,特別設置的小徑裝置為永久的戶外藝廊,目前累積的藝品已經超過百件以上。
  一眼望去獨一無二的紅磚建築,數不清的拱門及裝飾品,其中讓人驚豔的建築-聖安娜教堂就坐落於維爾紐斯。這美麗的建築物是由聖安娜教堂和鄰近的修道院組成的建築群,共同譜出令人嚮往的哥德式美景。此教堂為羅馬天主教教會,以獨特的建築與結構聞名,堪稱威爾妞斯最美的著名建築,更是晚期哥德式建築的卓越典範。然而此教堂原為木造結構的教堂,但因毀於大火,於1500年以改造為磚造教堂。不同的砌磚方式,形塑了優雅的線條,至今已500年。
  興建時網羅了當代最傑出的藝術工匠共同合作,巧妙的融合廣泛的藝術形式,外觀和內部都是哥德式樣式,但聖壇卻是巴洛克式,優美的塔鐘則充分傳達哥德式建築的垂直比例、生氣蓬勃。
  考納斯堡是立陶宛第一座防禦城堡,也是暫時的臨時首都,歷經多次的戰火摧殘,現今面貌為參考文獻經多次修復,呈現復古風味,堡內展示當時的裝置,如刑具與公爵司法判決區域,顯現當時真實生活的一面,其內部展示充分利用原有空間,巧妙運用光線,展品充分融入情境,毫不覺有突兀之感,且動線規畫良好,在參觀便利與維護古蹟之間,取得很好的平衡。
  聖麥可天主教堂因年代久遠,內部老舊殘破,正在進行修復工程,參觀當天有工人正在施工,從已修復與未修復部分兩相比較,可看的出來在當時教堂陳設不僅具宗教意涵,亦極具藝術價值,日常的宗教生活也是可以陶冶美感。在參訪行程中參觀許多各具建築特色的教堂,無論正在修復與否,都可見當地政府與民眾對文化資產的重視,同時也將文化資產與觀光產業適當連結,不僅進行行銷與宣傳,亦提昇其經濟效益以永續經營與發展。
  市政廳是一棟白色建築,興建於16世紀,前方為商人廣場,周圍環繞具中古歐洲建築特色的街道,參觀當天,在廣場中間,豎立一圓形立柱,上方有兩個金屬圓環,各裝置數量自行車,並插上姊妹城市的旗幟,不僅傳達意象亦饒富趣味,現代的設計與顏色的配置竟與中古風味的街道自然融合一體,堪稱佳作,只要經過審慎的思考,好的設計作品也可以與現實情境互為幫襯。
  在市政廳廣場的周邊街道房舍,為維持中古歐洲風味的建築特色,其牆面雖經整修,但維持特殊風貌,在招牌與公共標誌的設計上,可看得出極為用心規劃,例如交通標誌與建築融合一體;藥局的招牌採用中古世紀蛇的標示,卻又極具現代感;商家營業的家具選擇也成為街景的一部份;就算整修中的建築,其施工遮蔽亦不馬虎,在在顯示,在街區的營造上,除了富設計感並融合情境的硬體外,更重要的是已內化為設計思維的生活美感。
     校長 賴延彰


2019年10月3日 星期四

興德週報第769期

§校長隨筆§

志工服務 共榮共好
張朝雄里長榮獲108年杏壇芬芳錄表揚
  超過了15個年頭風雨無阻地擔任興德國民小學的導護志工,每週一清晨準時出現在興德大門交通崗的熟悉面孔,就是學校學區所在的興邦里張朝雄里長!
  「偉大的工作,並不是用力量,而是用耐心與堅持去完成的」!愛孩子的心是他奉獻付出的原動力。從愛自己的孩子,到愛興德的孩子,再延伸到愛社區的孩子,這也是多年來堅持導護工作的原因。張里長協助交通導護工作,迄今已達15年,風雨無阻未曾間斷,除了固定崗位的執勤,同時也擔任導護志工隊小隊長,更主動支援學校臨時的需求。這樣的一份堅持也影響了校內的其他志工,效法這樣的精神同樣的成為終身的導護志工,這對於學童上放學的安全有莫大的助益,張里長也於107年度受推薦獲選為臺北市優良導護志工。
  校園中不時可以看到張里長穿梭的身影,大大小小的委員會都有他的參與。「交通安全會議」中,常常利用站導護時所觀察到的細節提出建議,如果是路面需要修補或是里民需要勸導,他也義不容辭的協助。張里長同時也是「中輟生鑑復輔會議」的一員,如有未入學或者中輟之虞的孩子,也會主動提供有用的資訊協助學校能即時有效的幫助孩子。
  校園附近有一狹窄巷道,道路坑坑洞洞,到了晚上漆黑無比,成了治安死角。為解決此窘境,除了改善了照明、路面等基礎設施,更特別的是在牆面上比照興德國小牆面設計,彩繪為蒙德里安圖騰,這樣一來牆面不僅明亮美麗且具人文氣息,更讓學校周邊的環境為之一亮;由於學校附近巷弄轉彎處的路邊,經常有車輛違規停車妨害交通,經過學校師生與里辦公處的集思廣益,學生與家長一起進行牆面設計與實地彩繪,彩繪圖設計內涵中融入興德國小最引以為傲的「興德娃娃」學校辨識系統、學校特色精神標語及象徵社區與學校融合的意象-「公車及站牌」;張里長與校長、主任、家長會長及熱心家長等多人,帶領興邦里的興德學子們,揮灑著彩筆及汗水,讓平凡無奇的老舊水泥牆,在眾人的努力及集體創作下,逐步彩繪成為極富教育意涵及社區營造意義的生動美觀活靈活現景觀。
  興德國小每年都會辦理成人教育班,目的是讓社區曾經失學的民眾進入校園內學習;張里長也是成人教育的推手,他推動樂齡共學的活動,延攬興德退休的教育人員成為師資,將學校教育人員的專業與熱情持續的延伸擴大到社區,透過樂齡共學讓這些教育人員的專長得以延續發揮,同時也讓里民受惠。
  「認真做好每一件事」是張朝雄先生的座右銘,他常常說自己的做事態度與方法,都是在興德國小擔任志工的時候所學習到的,包括安排年度行事、資訊收集、編輯活動資料、刊物的編排,準備評鑑工作等,這些都是在興德參與各項事務時,經由學校校長、主任、老師的經驗傳授而累積下來的。他同時也靈活的運用這些理念與經驗來經營里務。
  熱愛興德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學校有任何需要,無論是會議、座談、評鑑或活動等等,無論再忙也都會想盡辦法撥出時間。張里長多年來點點滴滴的奉獻,讓興德與社區變得密不可分,真善美的循環讓興德國小以及所處的興邦里一起變得更美好、更有愛!
  資料引自:曾韻任主任撰寫之台北市108年度杏壇芬芳錄推薦文
     校長 賴延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