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4日 星期三

興德週報第844期

          《校長的話》林碧雲校長

 我們都是一家人 

牽起孩子的手,我們是一家人。 

親師的關係就像一家人,因為我們有共同關愛的對象,共同希望孩子盡情的遊戲,快樂的學習,健康的成長,所以我們是一家人。 

為了孩子,首先我們需要搭起親師關係的最佳橋樑,從「掏心」開始,將孩子當作我們的主角,建立學習夥伴關係,在關懷、理解、體諒的涵養下,共同為我們的孩子努力。 

一、親師一起「掏心」:老師以同理心去感受父母親對孩子的盼望,家長以同理心相信老師教學的真誠。我們要教給孩子的,不單單只是傳授「知識」而已,更要引導孩子走向正確人生道路,以及激發孩子的潛能,培養孩子帶得走的能力。所以,每每看到老師殷殷勸誡孩子,叮囑孩子用心學習時,我們應該看到了感恩;每每看到家長支持老師,尊重體諒老師時,我們應該看到了感動。只要親師共同用心讓孩子學得開心,孩子也會跟我們掏心。 

二、孩子是我們的「主角」:珍視每一個孩子,為孩子努力是親師共同的目標。不管成績優劣,在我們的心中每個孩子都是主角,所以我們要跟孩子做朋友,把他們當成一個大人般尊重對待。平時多關心多留意孩子平日表現,培養孩子凡事自動自律自重,有責任心並且懂得謙卑感恩,進而對於父母及師長的教導都能虛心接受,感恩學習,久而久之孩子才能成為熱愛學習的主角。然而我們不能寵溺孩子,不能讓孩子養成「唯我獨尊」的想法,更不能讓孩子養成「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姐、少爺習性,那樣會「養廢」了他們。 

三、親師是「學習夥伴」:為了教導孩子,親師應該相互信任,視彼此為教育孩子的夥伴,能共同為孩子的進步而努力。不管父母或老師都不是完美的聖人,因此都需要相互激勵學習。時代變遷很快,教育已不再是傳統的知識灌輸,所以我們都需要不斷的吸收教育新知,一起學習成長。家長明理配合、友善溝通,是老師最大的肯定與鼓勵;老師針對孩子的學習與品格,與家長適切地分享經驗及交流看法,可以協助建立和樂的親子關係。所以老師跟家長是相互學習的夥伴,建立良好的夥伴關係,更能讓孩子在溫馨的氛圍下快樂學習。 

四、關懷、理解、體諒是最佳親師涵養:關懷、理解、體諒可以為我們的孩子營造更好的學習環境。老師和家長其實都很努力想讓孩子學得更好,然而有時候可能有疏漏的地方,所以有智慧的家長和老師,應該誠懇的提出彼此的看法,改善不足的部分,才真正對孩子有幫助。
因為透過關懷能讓彼此感受到溫馨,透過理解能知道彼此的困境,透過體諒能一起解決問題,唯有在親師良性的互動下,彼此才能更理解孩子的需求,提供孩子更好的學習情境。 

「敬愛父母」與「尊師重道」在孩子學習歷程中往往是並行的,只要親師手牽手、肩並肩,一起為我們的孩子教育打拼,孩子在感念父母與師長們諄諄教誨和恩澤時,就同時激勵向上向善意志。也就是說,當親師能溫馨與感性的互動,就能共同陶鑄學童優良品格,一起見證孩子的成長。 

2021年11月17日 星期三

興德週報第843期

           《校長的話》林碧雲校長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俗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我們平時忍耐得了最艱苦的磨鍊,日後才能出人頭地。古時候,讀書人為了考狀元,平時刻苦讀書,窮人家孩子甚至要忍飢耐餓、吃盡苦頭,也要紮好學問基礎。有一本書《官場現形記》就曾經描繪讀書人刻苦讀書,終於苦盡甘來獲得成就的情況:「為這上頭,也不知捱了多少打,罰了多少跪;到如今才掙得兩榜進士……」。
這也就告訴我們有很多人上人,其實都吃盡了苦頭。 

所以啦!我們不要害怕吃苦,更不要害怕失敗,因為吃苦可以讓我們更堅強、更聰明、更有毅力,才更有成功的機會。 

一、吃苦,讓我們更堅強: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說的是我們經常會遇到不順利的事情,我們會犯錯,我們會跌倒,我們會失敗,當我們碰到這些困境時,就是在吃苦。只要我們勇敢改錯,積極解決問題,那怕失敗了也會自己爬起來繼續努力,雖然很辛苦,一旦我們克服了,以後就少有事情能夠打敗我們,一定可以變得很堅強。 

二、吃苦,讓我們更聰明: 

所謂「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每一次經歷困苦和磨難後,都可以增加我們處理問題的能力和智慧,幫助我們將來減少更多的問題。所以說,當我們覺得痛苦的時候,正是在磨練我們的心智,讓我們成長。 

三、吃苦,讓我們更有毅力: 

「不經一番寒澈骨,哪得梅花撲鼻香」,說的是,梅花經過寒冷的冰天雪地,綻放時香氣更加迷人。成功的秘訣就像這樣,身在困境中能夠堅持到底克服困難,遲早能解決問題,走向成功。所以說,吃苦,讓我們真正體會,很多成功是靠毅力不斷努力而來的。 

我們閱讀很多大人物的傳記和回憶錄,可以發現,很多大人物都是受苦受難的,只不過他們在面對苦難時,都能超越苦難,把苦難化成生命中最肥沃的養料,最後變成他們成功的催化劑。 

華人首富李嘉誠曾說:「吃別人所不能吃的苦,忍別人所不能忍的氣,做別人所不能做的事,就能享受別人所不能享受的一切。」他17歲開始當推銷員,辛苦工作讓他很能體會賺錢不容易和生活的艱辛。別人做8個小時的工,他做16個小時;同事們去玩的時候,他去求學問;他努力提高自己的學問,擴大自己的胸襟。因為他勤奮、節儉、有毅力,所以當他遇到逆境的時候,就有足夠的條件去克服!最後,他成為一個大富翁。 

因此,小朋友不要害怕吃苦,因為吃苦是人生的家常便飯。我們面對困難時,告訴自己,勇敢面對挫折。只要肯學習,肯努力,肯吃苦,最後一定可以取得勝利的果實。在學校裡,最常聽到小朋友說讀書很累,每天需要寫作業、背書、準備考試等,很辛苦。其實,讀書是我們開啟智慧最簡便、最快速的途徑,所以,政府規定每個人在小時候都要到學校就學,讓小朋友獲得更多知識,變得更聰明。將來,才更有能力好好生活,更有能力去了解世界。 

讀書也一樣,總要經過一番磨練,才會有所成就。所以讀書做學問,當然得下苦功夫,不管是因應考試、寫作業、為了獲得好成績,都應該用功讀書。 

如果我們未來想要成為出色的人,現在就應該學習把吃苦當成吃補,並且把把困難當成邁向成功的必經階梯,千萬記得「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2021年11月10日 星期三

興德週報第842期

      《校長的話》林碧雲校長

 孩子的必要能力—挫折忍受力 

讀書可以隨時開始用功,走錯了路可以重新調整再往前走,但是一個人的行為態度一旦養成了,就很難改變,而且會影響未來的成長與發展。所以,教養孩子與其要求他們考試考高分,不如培養他面對
世界的勇敢與堅強。 

「挫折忍受力」是個人變得勇敢和堅強必須具備的重要能力。孩子們一天天長大,不斷的接受世界給他們的刺激,也不斷在承受世界帶給他們的考驗,所以受挫是必然的現象。因此他們需要學習遇到挫折時還可以再站起來,這就是挫折忍受力。挫折忍受力是一股很強大的力量,孩子有了它就能夠勇敢面對困難,即使一路跌跌撞撞也能順利成長。相反的,經不起挫折和打擊的孩子,很容易自暴自棄,或者怨天尤人變得消極懦弱。 

怎樣才叫做具有挫折忍受力呢?第一,能勇敢面對困難和挑戰,適應日常的不順心;第二,能有效處理緊張和壓力,積極解決問題;第三,能從失望、困境及創傷中復原,堅定自己的目標;第四,能與自己和他人自在相處,尊重自己和他人。 

那麼,如何提升孩子的「挫折忍受力」呢?我們應該從生活的點點滴滴中開始培養,以下幾點可以作為參考: 

一、訓練孩子學會忍耐和等待:當孩子有需求時,應該訓練孩子有耐心的等待,不是馬上就能獲得滿足;如果遇到困境時,訓練孩子要學會忍耐,等待時機好好解決困難。我們常常很急於滿足孩子的需求,害怕孩子餓著凍著,怕孩子不開心,經常在孩子一有需要,我們就立刻給予滿足。結果造成孩子予取予求,養成自我中心,不但沒有耐心等待,一旦有絲毫不滿足,也無法忍耐。這樣一來,將來只要有小小的挫折,就會覺得都是別人的錯,而且依賴他人解決問題,成為挫折忍受力極低的草莓族! 

二、學習面對失敗:所謂勝不驕,敗不餒,激勵孩子把失敗當作成長的養分。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當遇到失敗時就引導孩子檢討缺失,勇敢面對再繼續努力。有些孩子容易因小挫折而發脾氣,如考試考不好、比賽輸了,就心情不好、情緒失控。然而如果因為這樣就沮喪放棄努力,那就是挫折忍受力太低了。所以,讓孩子知道,人生遇到失敗是家常便飯的事,我們需要勇敢接受失敗,下一次記取教訓,不要重蹈覆轍,就會更進步了。 

三、陪孩子分析挫折的原因,尋求解決方法:當孩子碰到挫折時,可以安慰他們,但最重要的是陪他們分析問題的原因,試著找出解決的方法。不斷的練習,不斷的嘗試解決問題,久而久之,就會成為有能力且勇敢的孩子。有首兒歌「再試一下」說得很好,歌詞中說「…一試再試做不成,再試一下。這會使你的見識多,這會使你的膽子大,勇敢去做不要怕,再試一下。」 

四、讓孩子知道我們支持他:告訴孩子他們是被愛的、被接納的。當孩子感受到自己有愛與被愛,通常具有較好的挫折忍受力。根據研究,挫折忍受力高的孩子,在他們的概念中,自己遇到困難時,有人可以提供支援和協助度過難關。尤其是擁有家人支持的孩子,當挫折來臨時,更有自信可以解決困難。 

五、讓孩子練習解決自己的問題:我們應該相信孩子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孩子從小就需要適度讓他們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每當他們解決一次次困境或挫折時,這些經驗就會累積成為他們深層的智慧和能力,並且成為日後面對問題的勇氣。切記,當小孩們一遇到「挫折」,我們就急著介入幫忙解決,無形中就剝奪了孩子面對困難的學習機會,這不是愛孩子,反而是害了孩子。 

寵溺孩子只是在剝奪孩子變勇敢的機會,千萬別讓孩子以為出了事情,父母會幫他扛,更別讓孩子碰到困難,就依賴父母幫他解決。否則長久依賴下去,孩子會因為挫折忍受力不足,變成草莓族,往後再遇到挫折時,就只會埋怨、逃避,推卸責任,甚至以發飆或沮喪來回應,當然也不可能
扭轉危機。因此,有一些事情,我們應該讓孩子從小就學習自己一個人去面對,他們才能學會運用方法去解決問難,成為有能力、有信心的孩子。 


2021年11月3日 星期三

興德週報第841期

     《校長的話》林碧雲校長

 

  讓專注力UP UP的好習慣 

其實,很少有孩子「故意不專心」,大多只是「不知道如何專心」。如何提升孩子的專注力呢?專注力指專心而持續的進行活動,同時忽略外在環境干擾自己的能力,是影響孩子學習成效的重要因素。 

經常聽到家長抱怨,孩子寫作業拖拖拉拉,整理書包丟三落四,物品經常忘東忘西,聯絡簿還三不五時就出現「上課不專心」評語,連課本也可以念到不見……他不笨,就是不專心!。像這樣,頗多家長為了孩子不專心而傷透腦筋。 

其實專注力要從日常生活中訓練。家長可以先從自己與家人的日常生活習慣開始檢視,家庭裡是否充滿了「讓孩子無法專心」的因素,然後去除那些破壞孩子專注力的無形殺手,再透過一些策略,提升孩子的專注力。 

一、充足的睡眠 

「沒睡飽」是孩子上課無法專心的頭號殺手。根據研究,睡眠可以恢復、修補腦部受傷的組織,而且白天所吸收的資訊,也需要在睡眠中整理、儲存。而睡眠不足,會影響到孩子的大腦,也造成孩子無法專心學習。 

分析原因,家庭作息不正常是孩子沒睡飽的最大因素。家庭原本應該是提供孩子穩定作息的地方,如果有家庭經常吵架和衝突時,會讓孩子因擔心而無法安眠;又有的家庭經常到12點還燈火通明,聲響不停,孩子也無法安心睡覺,睡眠品質自然不好,白天上課時注意力自然難以集中。 

因此,家庭應提供孩子穩定安全的作息,讓孩子每天至少有8小時的睡眠,有安心且充足的睡眠,應能提升孩子的專注力。 

二、健康的飲食 

根據研究發現,早餐進食後十五分鐘,就有增強記憶力的表現。而且吃了早餐的孩子,遠比那些餓著肚子上學的孩子專注力更能集中,學業表現也比較好。 

此外,我們腦細胞中的神經傳導物質需要依靠食物提供原料,才能有效率形成神經迴路。因此提供
孩子健康均衡的飲食,攝取充分的營養,才能維持腦神經傳導物質的充足。 

三、足夠的運動量 

許多人誤以為「安靜」就等於「專心」,不斷要求愛動的小孩安靜下來;但事實上,愛動的孩子,往往是動不夠,所以靜不下來,反而需要將內在精力消耗掉,才可以繼續進行靜態學習。此外,負責處理長期記憶的大腦皮層需要充足的血液,透過身體活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大腦就可以得到血液,有助於注意力的提升。 

家長們不妨經常帶孩子在日常生活裡活動筋骨,包括盡量走路上學,假日帶孩子運動或騎腳踏車,或是與孩子固定一起從事一項體能活動,對大腦對專注力的提升都有幫助。 

四、遠離聲光的過度刺激 

強烈的媒體聲光是破壞孩子專注力的大殺手。孩子長期沉浸在聲光刺激,以及一心多用的生活型態,會對大腦產生巨大影響。 

台大心理系副教授連韻文指出,很多小孩看電視可以很專注,但這種專注較缺乏心理的主動性,就好比動物聽到就會轉頭一樣,是本能反應而非主動控制。聲光刺激越多,孩子「主動專注」的機會更形降低,這不利於腦功能發展。因此,孩子看電視玩電動的時間要儘量縮短。 

五、專注在每一個「當下」 

訓練孩子「專注」在每一個時間點所做的事,也就是練習「正念(mindfulness)」。家長可以跟孩子在家裡玩「靜心三分鐘」的活動,然後分享彼此聽到的聲音,來加強聽覺的專注程度;或者專心慢慢做一件家事,來體驗專注的感覺,如專心慢慢整理書桌10分鐘,觀察手的動作,觀察物品擺放的技巧,不急不徐的感受每一個步驟,在每個細節上體會專注的感覺。 

家長也要以身作則,跟孩子相處互動時,就要專注在孩子身上,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注意力」和「愛」,如當家長和孩子聊天時,就專注在孩子身上,聽他們說什麼,忘掉自己的其他事務,只是專注於你跟孩子的對話。陪孩子吃飯時,就關閉電視機,放下手邊的工作,和孩子專注於眼前的食物,體會食物的味道,外觀和氣味,分享進餐的感受:在此時此刻就只有親子交流。請記得父母經常分心的情況,也會讓孩子在潛意識裡產生一心二用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