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9日 星期三

興德週報第836期

校長的話:林碧雲校長

正向期望 走向成功 


當孩子被賦予正向的期望時,內心裡會帶著正面的自我期望,會變得更加具有自尊自信,表現得更好,也更容易成功。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又稱為「畢馬龍效應 (Pygmalion Effect) 」或「期待效應(Expectation Effect)」。 

許多學術研究驗證,當我們對孩子的期望增強,孩子的表現也相對增強,當我們對孩子抱持正向期待時,孩子會往正向發展;當我們給予孩子更高的期望時,孩子就有更優的表現;當我們深信孩子會達成目標時,孩子就會如我們所願。以白話來說:「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也可以說,對一個孩子傳遞積極的正向期望,就會使他進步得更快,發展得更好。反之,對一個孩子傳遞消極的期望,將會使他自暴自棄,放棄努力。 

另外,自我驗證預言的力量對個體發展影響很大,自我正面期待會促使個體為了達到此期待而積極行動,最終達成目標。古今中外,許多有成就的人都對自己具有高期待,充滿自信,並且深信自己會成功,這種積極正面期待的態度就是贏家的態度。我們教導孩子時,要訓練孩子對自己有正向期待,並且深信自己的期待是會達成的。因為孩子心中怎麼想、怎麼相信,就會有怎麼樣的成就。 

那麼,我們該如何應用畢馬龍效應來教導孩子呢?可以從幾個方面來努力: 

首先,幫助孩子為自己勾繪一個健康正面的自我圖像(心像)--父母希望孩子成為怎樣的人,就要協助孩子形塑心目中的自我形象,諸如「我很好,我很棒,我是健康快樂且積極努力的人」,藉由心像的建立,培養孩子喜歡自己、接納自己,並能充滿自信,對未來永遠抱著希望。 

第二,訓練孩子正向思考—最簡單的是存好心、說好話。心存善念,可以讓孩子帶著充滿平和的心,過快樂的生活;說好話,就是說積極正面的話,並且停止說抱怨的話,如「這次考試我一定考不好」,可以改為「這次考試我會努力看看」或者是「我希望考得好……」。正向思考還包括勇敢面對困境,當孩子遭遇到挫折時,勇敢面對,積極處理困難,然後轉換心情,重新面對新的事物。俗話說,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境轉,境不轉心轉,正是處理困境的最佳心態。 

第三,應用「自我預言」—只要我努力,我就會更好;並且不斷認為自己做得到。抱持這樣的態度,自己的心情、行為與環境都會被這樣的氣氛包圍,自然而然朝此方向前進,實現預言。 

第四,專注願望,觀想願望達成的畫面—專注於願望的實踐,並且常在腦海想像「願望已實現」的畫面,體會它帶給自己的愉悅,可以強化自己實踐願望的動力,增加實踐的機會。 

培養孩子正向思考、正向期待,是個累積的歷程。一個人的信念或期望,沒辦法一兩天就能訓練出來,然而受到師長關懷、重視和鼓勵下的孩子,無論自尊、自信、學習成績或其他方面都會有很大進步;相反的,受到漠視甚至是輕視的孩子,就有可能一蹶不振。因此,無論父母或老師,如果能應用畢馬龍效應,把孩子看成有希望的人才,提升孩子的自尊心,配合欣賞和稱讚,來啟發孩子的上進心,提供機會讓他們把潛能表現出來,最終就能如你所願,孩子一定可以有令人滿意的成就。 


2021年9月15日 星期三

興德週報第835期

       §校長隨筆       林碧雲§

淺談「正念」—培養「專注力」與「善念」

「正念“mindfulness”」,這個用詞有兩種說法:第一種從社會普遍說法來看,「正念」是一種正向思考,「心存正念」即激勵自己用正向的觀點去看待周遭所發生的各種事物,積極的作為還可提升為「善念」。另一種說法從當代醫學、心理學或宗教用詞來看,「正念」是對當下時刻非判斷性的覺知力,將注意力放在此時此刻,清楚地覺知當下這一時刻的身心現象,包括身體的感覺、情緒、想法,以及對外在環境的感受。
近10幾年來,西方的身心醫學、心理學、腦神經科學,甚至教育界,對於「正念」進行了相當廣泛的研究,許多知名學府,如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英國牛津大學等都有相關研究。研究顯示正念練習可以帶來個人的身心健康,大致可分為四方面:在情緒調節上,可以減少壓力、焦慮和憂鬱等負面情緒;在學習上,可以提升專注力和記憶力等認知功能;在心理素質上可以培養正向心理特質,如耐心、同理心和慈悲心;並且可以幫助孩子改善人際關係與社交能力。
「正念」的訓練,最關鍵的要訣是把「心」放在當下,也就是「身在哪裡,心在哪裡」,有意識地覺知自己的身心在當下正發生什麼事。在事件發生的過程中,仔細觀察身體相關部位的動作變化,從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細節裡,體會自己和這些事物接觸互動的感覺,清楚明白自己在當時的情境下所引發的情緒和念頭,並且感受它們帶給身體的影響。透過這樣關照自己的行為和情緒,練習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並且更妥善的處理事情。
最簡單的正念訓練,可以從「用心呼吸」做起:身體放鬆自然地呼吸,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當吸氣與呼氣時,注意空氣與鼻端接觸的感覺;或者觀察呼吸時身體的變化,例如腹部上升、下降移動的感覺。這樣的練習,只是感覺呼吸,不做任何好壞判斷。久而久之,當我們遇到事情時,可以藉著用「心」呼吸來平靜情緒,減輕焦慮的現象。又因為我們能覺知自己的身心、感受和四周環境所發生的事情,也能盡早覺察,避免傷害自己與他人。
此外,日常生活的各種行動也可以進行正念訓練。吃飯時,感受吃飯的過程,從食物送進嘴裡,牙齒咀嚼、吞下食道時,各個部位和食物接觸的感覺,以及吃飽飯後身體的感覺。
掃地時,從手和掃帚的接觸,掃帚和地面的接觸,細細去體會掃地的過程中,身體一舉一動的感覺。走路時,覺知自己走路的感覺,從腳步的提起、移動、放下到著地時的感覺。這些日常訓練也就在培養自己的覺知力和耐心。
正念訓練還可以提升一個人的專注力,當我們習慣把意念專注在每一個當下時,專注力慢慢的就提升起來了。換個說法,也就是「全神貫注」地做一件事,然後從中體會並理解自己與這件事的關係。課業學習也是如此,讀書時專注於讀書,聽課時專注於聆聽,寫功課時專注於功課這件事。我們經常聽到「在什麼時間,就做什麼事」,以及「做什麼事,就像什麼事」,說的就是透過正念訓練專注力,我們學習任何事物,只要心無旁鶩,學習成效也會跟著提升。
正念發揮到極致時,可逐漸轉變為正向思考,再提升形塑為個人的「善念」。透過正念訓練,個人會覺知到如何讓自己和他人都獲得快樂。如體會到對人說話有禮貌,真心關懷別人,可以增進友誼;使用積極正向的語言,可以激勵自己和朋友,也可以增強信心和希望。當孩子感覺到當我好、你好、我們一起好時,將更容易與他人合作,也更容易與人共同完成任務。
連帶著,孩子們的人際互動也會轉換為更佳模式,這就是正向思考帶來的正向力量。在正向思考的循環與增強下,正念有可能發展出個人的「善念」。當我們從對人說好話感覺到彼此都愉快,從關懷他人感覺到彼此都溫暖,從幫助他人感覺彼此都幸福。漸漸地就能體會:以善言能使大家溫暖,以善行能使大家心安,累積一個個善行小點滴,可以成為愉快的經驗,並且樂於為自己、為他人營造更快樂的生活園地。


2021年9月8日 星期三

興德週報第834期

        §校長隨筆  林碧雲§

培育孩子新世力,親師一起來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普遍家長的心願,因此很多家長想方設法為孩子安排各種學習,以至於孩子課後穿梭在家教、補習、才藝班之間,希望孩子不要輸在起跑點。然而未來的世界難以預知,社會環境複雜多變,我們的孩子到底需要學什麼,才能迎接未來的挑戰?

綜合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王品董事長戴勝益、洪蘭教授等人給孩子或青少年的幾個建議,或許可以提醒我們教養孩子們該努力的方向:培養正確的好習慣、體會人生甘苦、培育新世力(未來世界的競爭力)和學會解決問題。

一、培養正確的好習慣

洪蘭教授認為「習慣決定機會,品格決定命運」。幫助孩子選對正確的習慣,並且以足夠的自律,培養成為習慣,擁有正確良好的習慣,這將是孩子們未來成功的秘訣。無論說話的態度、坐的儀態、讀書習慣、處事涵養等,都會影響別人對你的觀感,直接或間接影響你的人際關係與學習的成果。

因此,希望孩子學好,先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一次養成一種習慣,讓它成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只要孩子養成了良好的習慣,家長就不必費力一再叮嚀或產生衝突。就好比晨起刷牙洗臉,當成為習慣時,每天起床自然而然反應這些行為,不但不費力,而且有助於健康。

讀書學習也是一樣,每天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培養孩子閱讀做功課的習慣,時間久了,不必家長催促,孩子就能夠自動自發的看書做功課,家長也不必為了叮囑孩子做功課而親子衝突。

二、體會人生甘苦,累積成功經驗

人生起起伏伏,很難一帆風順,我們應該讓孩子體會人生甘苦,成功不會自動降臨,而是靠自己努力,一步一步往上爬,而且了解生命的價值要靠自己去創造。世界首富比爾蓋茲告訴青少年他不是靠運氣或偶然獲得成功,而是在每次跌倒中記取教訓,重新站起來。

王品董事長戴勝益很重視讓小孩體味人間疾苦,要孩子不依靠父母家族而自力更生。他以為要有血有汗有淚的人生,才是精采的真人生!

因此讓孩子擴大視野,接觸多元的社會文化,多結交形形色色的朋友,增廣見聞,這些對未來的發展遠比功課或者考卷成績還要重要。

三、培育新世力(未來世界的競爭力)

教養孩子,不是累積很多財富讓他們繼承,而是幫孩子打基礎,為孩子儲備未來發展的力量。

(一)建立正向思考模式:正面的念頭影響人最深,最需要從小培養。孩子若有了正向思考的習慣,即使遇到挫折或困境,都能看到正面光明的希望,並且樂觀看待生活。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別希望不勞而獲。因此鼓勵孩子試著定出自己的努力方向,然後一步一腳印,打下良好的基礎。比如在小學階段,孩子們應該認認真真的做好各項學習,有了良好的學習基礎,未來也就能飛得高,飛得遠。

(二)打好健康基礎—培養運動的習慣:健康的秘訣在運動。運動使人生理健康,健康的體魄能催化堅強的意志力和智力,而正常的生活才能健康的學習和工作。因此培養孩子,除了讀書學習之外,還要幫助孩子養成每天鍛鍊身體,建立固定的運動習慣,正是建立未來成功的基礎。

(三)打好學習基礎—善用時間勤讀書:養成每日讀書的好習慣,尤其善加利用晚上課餘時間。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人的差異就在於這個人如何利用業餘時間,業餘時間能成就一個人,也能毀滅一個人。能善用課餘之間,多學習,多讀書,累積知識,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爾後遇到事情可以很快抓住資訊解決問題,紮下自己成功的基礎;相反的,整日無所事事耗時間,終將一事無成。奉勸家長別讓孩子看連續劇,否則孩子迷上電視連續劇後,糾葛於捏造的劇情中,喪失判斷力,學習將更加困擾。

更別讓孩子整天沉溺於手機上,因為沉溺在手機的孩子,很容易用玩手機來逃避現實壓力,甚至因為手機而阻礙了身心的發展。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家長溫馨的陪伴與關懷,如果家長能夠每天陪著孩子一起善用時間,培養殷勤閱讀好書的習慣,當他們把閱讀好書成為習慣時,就不用擔心孩子不知道怎麼打發時間了。

四、學會解決問題,培養強韌的生命力

有多少壓力,就有多少潛力。讓孩子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強化挫折忍受力,並培養強韌的生命力。孩子唯有憑藉自己的力量前進,才能學到成功的精髓。

比爾蓋茲曾經公開語重心長告訴青少年,社會充滿不公平現象,先不要想去改造它,而是適應它。陷入困境時,先不要抱怨,而是默默的吸取教訓,悄悄的振作起來,重新奮起。

我們不要總是幫孩子解決事情或收拾殘局,這會剝奪孩子成長茁壯的機會。王品董事長戴勝益表示解決問題本來就是一種學習,若家長什麼都幫孩子弄好,那他們要學什麼?孩子學得愈是辛苦,愈要告訴自己:「好啊!正是孩子濃縮學習的時候!」

我們還要引導孩子勇敢面對困境。當孩子陷入困境,那不是我們的過錯,所以不要讓孩子尖聲抱怨,避免用「無所謂」、「隨便啦」塘塞過去,而是讓孩子從中吸取教訓。讓孩子知道「成功不是第一個出發的,而是最後一個倒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