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4日 星期三

興德週報第686期

§校長隨筆§

態度決定一切、態度是要教的

校長賴延彰

我們都聽過也知道「態度決定一切」,未來的社會競爭激烈,擁有專業已不是人才的第一要求,唯有「態度」才能決定一切。每每與家長談到孩子學習在小學階段應該著重哪個面向,我總是認為,「五育均衡發展」、「鍛鍊健康體魄」、「體驗探索優勢潛能」都相同重要,但這些面向的後面,其實踐與否的關鍵還是在「態度」,只要態度對了,學科學習會慢慢進步;只要態度對了,優勢潛能會逐漸展現;只要態度對了,人際互動會良性發展;只要態度對了,我相信人生也會順心如意。但「態度」是什麼?正確的「態度」怎麼教呢?李河泉老師的一篇文章很值得分享,我摘錄如下: 為了怕自己的觀察有誤,最近一年來幫年輕(大約 25∼ 35 歲)的主管上課時,我都會開玩笑的問:「你們小時候有被爸媽修理過的請舉手?」,幾乎所有年輕主管都舉了手。

有的說被打手心,有的被打屁股,有的被罰面壁,有的抄寫文章,有的不准吃飯,有的被罰跪……..。

一時之間,課堂上充滿了童年各式各樣曾經被處罰的回憶。

通常聽完後,我都會問:「同學們請問一下?你之所以能夠這麼年輕就成為主管,是因為上面主管看重你的什麼?」

有的人回答「能力」,有的回答「專業」,有的回答「機運」,有的回答「態度」。

「的確,一般來說」我接著問:「如果『能力、專業、機運、態度』,從高層的觀點來看,各位覺得哪個比重可能最高?」

一年來大約請教了將近 1000 位同學,我得到最多的答案是「態度」。

我又問:「大家有沒有想過,你的態度為什麼得到上面肯定?是因為你自己的「天生麗質」呢?還是從小被父母或老師協助訓練而成?」

年輕的主管們都笑了,幾乎一致的回答:「應該是被訓練而成。」 我接著說:「那麼,同年齡的人未必能當上主管,你今天能夠有一點點地位,比別人受 到更多被肯定的機會,你有沒有感謝過訓練自己的父母或老師?」年輕的主管們開始若有所 思。 在職場這麼多年,我真的發現「態度決定一切」。 過去的主管真的非常重視專業,但是近年來,卻慢慢地更重視「態度」。許多高階主管 甚至苦笑告訴我:「老師,我們發現專業不夠的新人,進來還可以訓練。但是態度,竟然無 法訓練。」 然而「態度」究竟是什麼? 其實「態度」就是一種「具有正確價值觀的個人品牌」。 一般有「做事態度」、「做人態度」、「工作態度」、「學習態度」。 所以我們會聽到某人: 「做事態度」能抗壓堅持, 「做人態度」懂感恩禮貌, 「工作態度」能互助合作, 「學習態度」能認真負責。 問題來了,這四種「抗壓堅持」、「感恩禮貌」、「互助合作」、「認真負責」態度, 究竟該從什麼地方學到? 大家不妨看看下面四個案例:
1、「不管是唸書或是打怪,每次碰到比較難的或者麻煩的,我就不想再做下去。可是爸媽都會陪著我,即使我哭鬧也當作沒聽到,他們還是很委婉而堅定的有耐性。於 是,爸媽教這個小朋友學會了「抗壓和堅持」,避免習慣「逃避放棄」。
2、「爸爸連續加班幾天,感覺回來都很疲倦,過去我從來沒發現,今天媽媽提醒我回 來先去給爸爸一個擁抱,我才覺得爸爸很辛苦。」於是,爸媽教這個小朋友學會了 「感恩和禮貌」,避免了「認為父母做的都是應該的」。 
3、「我和爸爸媽媽去大賣場買了三大袋東西,爸媽說我也是家庭的一分子,所以也要 幫忙拿一小袋。」於是,爸媽教這個小朋友學會了團隊「互助合作」,避免了「這些又不是我的事」。 
4、「今天功課沒有寫完,因為我覺得老師出的太難,媽媽說碰到難題要練習解決,而且自己的功課一定要寫完才能睡覺。」於是,爸媽教這個小朋友學會了「自己認真 負責」,避免了「習慣找藉口」。「態度」真的是從家庭的教養而來。 我所說的「教養」不一定是體罰,而是父母親在小孩成長的過程中,「讓他知道什麼是 正確的行為和價值觀。」,請千萬記得「碰到就要教」。別因為疼惜小孩的「寬容」,慢慢 地變成不斷退讓底線的「縱容」。 許多大人常常覺得年輕人不懂事,然而我卻發現讓年輕人不懂事的真正原因可能不在年 輕人身上。現在的小孩都非常聰明,從小就「不斷挑戰爸媽的底線」,父母最難訓練的教養, 就是讓他知道「禮貌和尊重」。父母親的愛絕對無庸置疑,但是父母的教養就像天秤,一端 當然是「愛」,但是另一端應該是「紀律」。這個紀律就是「自我要求」,包括「禮貌和尊 重」。 「禮貌」是讓自己懂得「知所進退,拿捏分寸」。 「尊重」是讓他人感覺「謙虛客氣,感恩主動」。 教養是一輩子的事,也是父母無可迴避的天職。每個父母對子女都「費盡心思」,然而 重 點 是 要「 費 盡 有 幫 助 的 心 思」,才 是 對 子 女 最 大 的 造 就。「 子 女 的 成 就,真 的 是 父 母 最 大 的收穫」。 如果在學習後,辛苦的父母能夠更清楚「如何去建立小孩的態度」,這個家庭有機會更 加溫馨和諧。最重要的是,如果每個家庭都能溫馨和諧,這個社會才能更加安定祥和。 李河泉老師的文章點出了現在家庭教育的盲點,「為孩子找藉口」、「疼惜小孩的寬容, 變成不斷退讓底線的縱容」、「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以為自我自私就是有主見」, 當孩子錯誤的態度成為習慣,未來人生嚴峻的挑戰才要開始。因此,正確的態度從小就要培 養,而且「碰到就要教」,一端當然是「愛」,但是另一端應該是「紀律」,這個紀律就是 「自我要求」,包括「禮貌和尊重」這需要老師和家長隨時不厭其煩的教導。 資料引用自:李河泉,http://www.superschool.com.tw/attitude0514/,2017.05.14

2017年5月10日 星期三

興德週報第684期

§校長隨筆§

看看我們在把孩子往哪個方向餵養


  趁著假日,將電腦硬碟中繁雜的資料整理一番,該刪的刪,該定位的定位,該備份的就備份。一份毫無印象的檔案,想必是朋友傳來或是網路上隨手下載,慢慢咀嚼,覺得頗有深意,發人深省,我想就與大家分享吧!
一、5月3日(星期三)上午辦理校際交流,澎湖縣嵵裡國小19位師生到校訪問,我們安排了校園巡禮、民俗體育體驗、轉盤製作、綠手指栽植、田園作物食譜與入班學習等活動,讓朋友度過充實的上午,下午則安排貓空樟樹步道導覽,飽覽貓空人文與自然景觀,晚上家長會設宴款待遠道而來的師生,搭起雙方友誼的橋樑。整個活動順利圓滿,規劃執行周延到位,謝謝淑娥主任與學務處同仁的規劃準備,謝謝相關處室的支援協助,謝謝家長志工與家長會大力支持協助!
二、5月4日(星期四)上午參加臺北市民俗體育錦標賽,小朋友成績亮眼,謝謝哲賢老師辛勞訓練。
三、5月6日(星期六)辦理警專崇德社假日學習營隊,讓孩子在假日中享有不同學習活動,謝謝孟津主任聯繫規劃準備,謝謝嘉紋老師到校支援協助。
  一個流浪漢來到我家門前,他想向母親要點吃的。這個流浪漢很可憐,他的右手連同整個手臂斷掉了,空空的衣袖晃蕩著,讓人看了很難受。
  我以為母親一定會慷慨施捨的,可是母親指著門前的一堆磚對流浪漢說:“請你幫我先把這堆磚搬到屋後去,可以嗎?”
  流浪漢生氣地說:“我只有一隻手,你還忍心要我搬磚?
  如果你不能幫助我,我不會怪罪,何必刁難我呢?”
  母親不生氣,她對流浪漢笑一笑,然後俯身用一隻手抓起了兩塊磚。
  當搬過一趟回來時,她溫和地對流浪漢說:“你看,一隻手也能幹活。
  我能做的,你為什麼不能做呢?”
  流浪漢怔住了,他用異樣的目光看著母親,尖尖的喉結像一枚橄欖上下滾動兩下,終於伏下身子,用僅有的一隻手搬起磚來。
  一次只能搬兩塊,他整整搬了兩個小時,才把磚搬完。
  他累得氣喘如牛,臉上有很多灰塵,一頭亂髮被汗水濡濕了,斜貼在額頭上。
  母親遞給他一條雪白的毛巾,流浪漢接過去,很仔細地把臉和脖子擦了一遍,白毛巾變成了黑毛巾。
  母親又遞給他一杯水,一塊麵包,臨走的時候,母親遞給他20美元。
  流浪漢接過錢,感動地地說:“謝謝你,夫人。”
  母親說:“你不用謝我,這是你憑力氣賺的工錢。”
  流浪漢感激地說:“我不會忘記你的。
  ”他向母親深深地鞠了一躬,就昂首上路了。
  過了一些天,又有一個流浪漢來到我家門前,向母親祈求施捨。
  母親讓他把屋後的磚搬到屋前,照樣給他水和麵包,還有20美元。
  我不解地問母親:“上次你叫人把磚從屋前搬到屋後,這次又讓人把磚從屋後搬到屋前。
  你到底是想把磚放在屋後還是屋前呢?”
  母親說:“這堆磚放在屋前屋後其實都一樣。”
  我噘著嘴說:“那就不搬要了。”
  母親摸摸我的頭說:“可是,對流浪漢來說,搬磚和不搬磚可就大不一樣了……”
  此後,經常有一些流浪漢來到我們家,每一次母親就會把過去的戲重演一遍,我家的磚就屋前屋後地被搬來搬去。
  幾年後,有個很體面的人來到我家。
  他西裝革履,氣度不凡,跟電視上那些成功人士一模一樣。
  美中不足的是,他僅有一隻左手,右邊是一條空空的衣袖,一盪一蕩的。
  他握住母親的手,俯下身說:“如果沒有你,我現在還是一個流浪漢。
  因為當年你讓我搬磚,今天我才能成為一個公司的董事長。”
  母親說:“這是你自己做的,與我無關。”
  那人挺直身子,看著母親說:“是你幫我找回了尊嚴,找回了自信。
  就在那一天,我才知道,我還有能力做一些事情。”
  獨臂的董事長為了感謝母親,他決定贈送我們一套房子,比我們現在的好很多。
  母親說:“我不能接受你的饋贈。”
  “為什麼?”
  “因為我們一家人個個都有兩隻手!”
  董事長堅持說:“我已經替你們買好了。”
  母親笑一笑說:“那你就把房子送給連一隻手都沒有的人吧!”
  我們家有四個孩子,雖然我們的家境並不富裕,可是,我們長大之後都自立成才了。
  我的兩個哥哥都得到了博士學位,我的姐姐現在是一家超市的經理,我是一名律師,馬上準備競選我們州的議員。
  我的母親年紀很大了,我們家的那一堆磚,有時候還會在母親的指揮下被搬來搬去。
  故事結束,請你思考兩分鐘,再繼續。
  讀完上面的文字,大家不要以為我在向大家展示一個行善的故事。
  絕對不是,我想讓大家讀到的是,一個關於教育的奧秘。
  你一定沒有想過,我們的孩子來到我們生活中的時候,是不是很像那個流浪漢?他們沒有能力,他們弱小,他們需要我們施捨,需要我們幫助……
  可是,我們應該怎樣幫助他們呢?
  有的父母就真的把孩子當成了流浪漢,當成了乞丐,他們把衣服給孩子穿好,把碗筷端到孩子麵前,把錢塞在他們手裡。然後對他們說:看,是我辛苦地在養你!
  如果這樣的話,孩子真的就變成了流浪漢和乞丐,在父母日復一日的施捨中,他們慢慢就失去自信,失去尊嚴,失去生存的能力。
  然後我們又會大聲說:你怎麼這麼沒有出息?
  你為什麼啥都不會做?
  難道你將來還要我們養你?
  請仔細回味一下這個故事,想一想這個母親的用心,想一想她的做法:對待孩子,其實我們不也應該如此嗎?
  讓他們從小學會自立,給他們機會,讓他們有展示自己的信心,讓他們在驕傲中長大,在自尊自愛中長大!
  孩子來到我們身邊的時候,他們確實弱小,但他們不是弱者;他們確實需要幫助,但絕不是施捨;他們不光要得到關愛,他們更需要得到希望和夢想。
  從現在起,檢點一下自己的養育方式,看看我們在把孩子往哪個方向餵養?
  這篇文章或許大家曾經看過,孩子許多能力,必須經由實作、體驗、挫折、失敗慢慢培養建立,所以,在學校的課程與教學,甚至包含品德教育與輔導管教,老師必須透過備課,發揮創意與巧思,讓孩子在適當的情境中操作體驗,不怕挫折失敗,這種歷程才能建構正確的學習素養與學習態度;在家庭,父母應適度放手,讓孩子面對挑戰,凡事幫孩子設想周到,親手代勞,只是剝奪孩子學習機會,孩子永遠長不大,溫室的花朵,經不起現實環境的考驗,唯有在關愛中,讓孩子面對失敗與挫折,建立學習信心,孩子才能成長茁壯。